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生产和下线结算模式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有关概念的定义 | 第16-19页 |
一、需求计划 | 第16-17页 |
二、配额管理 | 第17页 |
三、供应商管理库存 | 第17页 |
四、供应链管理 | 第17-18页 |
五、准时生产 | 第18页 |
六、交易结算和下线结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供应链协作机制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第19-54页 |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 | 第19-23页 |
一、供应链管理模型 | 第20-22页 |
二、企业资源计划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协作计划 | 第23-27页 |
一、预测计划 | 第23-24页 |
二、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的基本理念 | 第24-25页 |
三、跨组织合作 | 第25-26页 |
四、主导厂商影响力对跨组织合作计划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协作库存 | 第27-35页 |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 第27-34页 |
二、安全库存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协作交付及协作生产 | 第35-41页 |
一、准时生产机制 | 第35-40页 |
二、经济批量 | 第40-41页 |
第五节 不对称信息理论及其对供应链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六节 合作伙伴选择 | 第43-54页 |
一、供应商选择准则 | 第43-45页 |
二、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 | 第45-49页 |
三、供应商选择的评判标准 | 第49-50页 |
四、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 第50-54页 |
第三章 供应商协作生产参考模型 | 第54-98页 |
第一节 参考模型概述 | 第54-60页 |
一、模型的主要范围 | 第54-55页 |
二、模型的关键组成和模型的归类 | 第55-57页 |
三、模型的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四、参考模型的提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需求预测和库存水平决策子模型 | 第60-66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60-61页 |
二、协作计划子模型 | 第61-62页 |
三、需求预测子模型 | 第62-66页 |
第三节 零部件需求子模型 | 第66-72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67页 |
二、零部件需求子模型 | 第67-72页 |
第四节 生产和交付子模型 | 第72-88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72-73页 |
二、协作生产和交付子模型 | 第73-88页 |
第五节 集成的采购、生产和交付子模型 | 第88-94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88-89页 |
二、供应商生产及采购与交付集成子模型 | 第89-94页 |
第六节 下线结算子模型 | 第94-98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94-95页 |
二、结算子模型 | 第95-98页 |
第四章 不确定因素和对模型的修正 | 第98-115页 |
第一节 需求问题 | 第98-102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98-99页 |
二、保证服务的安全库存子模型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产能问题 | 第102-115页 |
一、问题描述 | 第102-103页 |
二、供应商选择子模型 | 第103-108页 |
三、多供应商环境下的采购,生产优化子模型 | 第108-115页 |
第五章 参考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实现(案例分析) | 第115-142页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第115-119页 |
一、"捷马"汽车公司概述 | 第115-116页 |
二、系统结构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供应链业务流程 | 第119-124页 |
一、长期需求计划制定 | 第120-121页 |
二、中期需求计划制定 | 第121页 |
三、短期需求计划和例外需求计划制定 | 第121-122页 |
四、工厂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基于SAP R/3和DMS的模型实现 | 第124-135页 |
一、销售预测 | 第125-126页 |
二、销售运作计划和需求管理 | 第126-130页 |
三、制造商长期物料需求计划 | 第130页 |
四、制造商物料需求计划 | 第130-131页 |
五、供应商配额 | 第131页 |
六、供应商主生产计划 | 第131-132页 |
七、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生产和交付 | 第132-134页 |
八、物料消耗 | 第134-135页 |
九、与供应商结算 | 第135页 |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结论 | 第135-142页 |
一、数据分析 | 第136-141页 |
二、结论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第一节 论文总结 | 第142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研究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153-156页 |
详细摘要 | 第156-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