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当前宏观云的探测手段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相关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 ·全天空图像观测技术发展的历史 | 第12-15页 |
| ·全天空图像云识别算法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全天空图像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研究 | 第17-18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特色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全天空成像系统的开发与系统标定 | 第21-42页 |
| ·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 第21-23页 |
| ·系统标定 | 第23-40页 |
| ·数字相机成像流程简介 | 第23页 |
| ·暗电流分析 | 第23-24页 |
| ·几何标定 | 第24-26页 |
| ·相机成像的均匀性标定 | 第26-30页 |
| ·目标物辐亮度与灰度值的非线性关系 | 第30-31页 |
| ·图像灰度与相对辐亮度反演关系的建立 | 第31-38页 |
| ·鱼眼镜头余弦特征标定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对云识别阈值法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2-60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辐射传输模式介绍 | 第42-44页 |
| ·云与晴空大气辐射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49页 |
| ·阈值法云量估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 ·多种大气状况的辐射分布数值模拟与综合分析 | 第50-58页 |
| ·模式模拟多个大气条件下的辐射分布 | 第51-56页 |
| ·特殊大气状况下辐射特征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三维辐射传输模式对天空辐射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91页 |
| ·前言 | 第60-61页 |
| ·模式简介及模式空间场构建 | 第61-65页 |
| ·有云大气辐射率场的计算与比较 | 第65-85页 |
| ·单体水云辐射率场计算个例分析 | 第65-67页 |
| ·单块单体云的天空辐射率情况分析 | 第67-75页 |
| ·两块云体的天空辐射特征分析 | 第75-79页 |
| ·多块单体云的天空辐射率情况分析 | 第79-82页 |
| ·条状云的天空辐射变化情况 | 第82-85页 |
| ·全天空可见光图像云识别阈值选取分析 | 第85-89页 |
| ·无云晴空的散射辐射比特征 | 第85-86页 |
| ·层云的散射辐射比特征 | 第86-87页 |
| ·独立云体的辐射比特征 | 第87-88页 |
| ·多个云块的辐射比特征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全天空图像云检测算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 第91-106页 |
| ·前言 | 第91-92页 |
| ·FFT 算法的应用 | 第92-97页 |
| ·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概念 | 第92-94页 |
| ·数字图像傅立叶变换 | 第94-97页 |
| ·对称性算法的应用 | 第97-98页 |
| ·云识别算法的建立 | 第98-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六章 全天空图像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研究 | 第106-122页 |
| ·前言 | 第106-107页 |
| ·MODTRAN 辐射传输模式模拟 | 第107-110页 |
| ·乡村型气溶胶 | 第108-109页 |
| ·城市型气溶胶 | 第109-110页 |
| ·数值模拟法建立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关系式 | 第110-114页 |
| ·观测资料法建立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关系式 | 第114-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7页 |
| 附录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