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政权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知政权概念的源起 | 第23-24页 |
·知政权概念解析 | 第24-25页 |
·知政权的理论基础 | 第25页 |
·外国及国际知政权制度略考 | 第25-26页 |
·我国知政权之制度保障 | 第26-27页 |
2 知政权概念的源起 | 第27-37页 |
·知政权意识的觉醒 | 第27-32页 |
·瑞典:知政权意识在王权和国会的斗争中觉醒 | 第27-28页 |
·美国:民主宪政理念孕育知政权意识 | 第28-29页 |
·英国:知政权意识在保密传统的重压下破土 | 第29-31页 |
·日本:“臣民”到“公民”的转型催生知政权意识 | 第31-32页 |
·知政权思想的萌芽 | 第32-33页 |
·知政权概念的出现 | 第33-37页 |
3 知政权概念解析 | 第37-63页 |
·知政权的涵义 | 第37-40页 |
·历史上对知政权的解释及争论 | 第37-39页 |
·对知政权的语义分析 | 第39-40页 |
·知政权的主体及客体 | 第40-49页 |
·知政权的主体 | 第40-44页 |
·知政权的客体 | 第44-49页 |
·知政权的权能 | 第49-51页 |
·知悉权 | 第49页 |
·获取权 | 第49-50页 |
·救济权 | 第50-51页 |
·知政权的属性 | 第51-56页 |
·知政权的人权属性 | 第51-54页 |
·知政权的政治属性 | 第54-56页 |
·知政权的边界 | 第56-63页 |
·确定知政权边界的法理依据 | 第57-58页 |
·确定知政权边界的价值选择 | 第58-60页 |
·确定知政权边界的基本原则 | 第60-63页 |
4 知政权的理论基础 | 第63-77页 |
·理论依据 | 第63-68页 |
·社会契约论 | 第63-64页 |
·人民主权原则 | 第64-68页 |
·价值目标 | 第68-77页 |
·民主价值 | 第68-69页 |
·秩序价值 | 第69-72页 |
·平等价值 | 第72-73页 |
·防腐价值 | 第73-77页 |
5 外国知政权制度略考 | 第77-103页 |
·瑞典知政权法律制度 | 第77-81页 |
·瑞典知政权法律制度回眸 | 第77-79页 |
·瑞典知政权法律制度评析 | 第79-81页 |
·美国知政权法律制度 | 第81-87页 |
·美国知政权法律制度回眸 | 第81-85页 |
·美国知政权法律制度评析 | 第85-87页 |
·英国知政权法律制度 | 第87-93页 |
·英国知政权法律制度回眸 | 第87-91页 |
·英国知政权法律制度评析 | 第91-93页 |
·日本知政权法律制度 | 第93-103页 |
·日本知政权法律制度回眸 | 第93-98页 |
·日本知政权法律制度评析 | 第98-103页 |
6 知政权国际保护制度 | 第103-107页 |
·全球性知政权保护制度 | 第103-104页 |
·区域性知政权保护制度 | 第104-107页 |
7 我国知政权之制度保障 | 第107-149页 |
·我国知政权保障之现状分析 | 第107-119页 |
·推定权利——我国立法暗含知政权的理念 | 第107-109页 |
·政务公开——知政权理念在实践中的萌芽 | 第109-111页 |
·制度缺失——我国知政权得不到保障 | 第111-119页 |
·我国知政权保障之制度构建 | 第119-149页 |
·立法保障 | 第119-133页 |
·行政保障 | 第133-142页 |
·司法保障 | 第142-146页 |
·监督保障 | 第146-149页 |
8 结论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附录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