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缓刑制度概述 | 第7-14页 |
第一节 缓刑的定义界定及特点 | 第7-8页 |
第二节 缓刑制度产生的思想根源 | 第8-10页 |
一、刑事实证学派的兴起和刑罚轻缓化思想的勃兴 | 第8-9页 |
二、教育刑思想的兴起 | 第9-10页 |
三、刑罚谦抑思想 | 第10页 |
第三节 缓刑制度的价值 | 第10-14页 |
一、避免短期监禁刑的弊端 | 第10-11页 |
二、促进犯罪人复归社会 | 第11-12页 |
三、提高了刑罚效益,降低了行刑成本 | 第12页 |
四、符合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缓刑适用 | 第14-26页 |
第一节 适用缓刑的罪种条件 | 第14-15页 |
一、立法对适用缓刑罪种条件的两种规定 | 第14-15页 |
二、对以上两种立法例的评析 | 第15页 |
第二节 适用缓刑的刑种条件 | 第15-19页 |
一、短期自由刑缓刑的不同立法规定及评析 | 第15-16页 |
二、罚金刑缓刑的不同立法规定及评析 | 第16-18页 |
三、附加刑缓刑的不同立法规定及评析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 | 第19-26页 |
一、外国和地区关于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的不同规定及评析 | 第19-20页 |
二、我国关于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第三章 缓刑考察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缓刑负担与缓刑指示 | 第26-27页 |
一、外国和地区关于缓刑负担与缓刑指示的规定及评析 | 第26-27页 |
二、我国对于缓刑负担与缓刑指示的规定及改进 | 第27页 |
第二节 缓刑考察机构和人员 | 第27-29页 |
一、外国和地区关于缓刑考察机构和人员的规定及评析 | 第27-28页 |
二、我国法律对缓刑考察机构和人员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缓刑的撤销 | 第29-36页 |
一、缓刑撤销条件 | 第29-31页 |
二、缓刑撤销程序 | 第31-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