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预审程序概述 | 第11-14页 |
一、预审程序的涵义 | 第11-12页 |
二、预审程序的特征 | 第12-14页 |
(一) 诉讼阶段——独立性 | 第13页 |
(二) 诉讼主体——参与性 | 第13页 |
(三) 裁判性质——程序性裁定 | 第13页 |
(四) 基本职能——审查起诉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预审程序在各国的具体运作 | 第14-32页 |
一、预审程序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 第14-20页 |
(一) 预审程序在各国的历史及最新改革 | 第14-19页 |
(二) 各国预审程序发展蕴含的观念走向 | 第19-20页 |
二、预审程序在各国的具体设置和运行 | 第20-24页 |
三、预审程序的基本类型 | 第24-26页 |
(一) 职权式预审 | 第24-25页 |
(二) 当事人主义式预审 | 第25-26页 |
四、各国预审程序比较分析 | 第26-32页 |
(一) 预审程序之权力主体 | 第26页 |
(二) 预审程序之启动 | 第26-27页 |
(三) 预审程序之方式 | 第27-28页 |
(四) 预审程序之审查内容 | 第28-29页 |
(五) 预审程序之适用范围 | 第29-30页 |
(六) 预审程序做出裁判的法律效力 | 第30-31页 |
(七) 预审程序之救济程序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预审程序诉讼理念的考察及探析 | 第32-40页 |
一、预审程序功能 | 第32-35页 |
(一) 制约公诉权滥用功能 | 第32-33页 |
(二) 对案件和证据的过滤功能 | 第33-34页 |
(三) 案件的提前处理与分流功能 | 第34页 |
(四) 庭前准备功能。 | 第34-35页 |
二、预审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35-36页 |
(一) 司法权保障理论 | 第35-36页 |
(二) 程序正义理论 | 第36页 |
三、预审程序的理想模式 | 第36-40页 |
(一) 理想模式下预审程序主体间诉讼关系 | 第37-39页 |
(二) 理想模式下预审程序主体的诉讼行为 | 第39-40页 |
第四部分 构建我国的预审程序 | 第40-54页 |
一、我国预审程序缺失的现状和引发的弊端 | 第40-46页 |
(一) 我国预审程序缺失的现状 | 第40-42页 |
(二) 我国预审程序缺失引发的弊端 | 第42-46页 |
二、我国构建预审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 第46-47页 |
(一) 制约公诉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 第46页 |
(二) 刑事诉讼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 | 第46-47页 |
(三) 中国刑事诉讼与国际司法接轨的需要 | 第47页 |
三、我国构建预审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49页 |
(一) 观念基础:程序正当和保障人权理念的提升 | 第47页 |
(二) 制度基础: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契机 | 第47-48页 |
(三) 实践基础:各地设立预审法官试点改革 | 第48-49页 |
四、构建我国预审程序的基本思路 | 第49-50页 |
(一) 构建我国预审程序的价值目标 | 第49页 |
(二) 我国构建预审程序的指导原则 | 第49-50页 |
(三) 我国构建预审程序的模式选择 | 第50页 |
五、构建我国预审程序的具体建议 | 第50-54页 |
(一) 构建预审程序的前提:检察院和法院关系重新定位。 | 第50-51页 |
(二) 具体设计:法院内部体制再造。 | 第51-53页 |
(三) 预审程序中的证据开示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