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草坪与地被植物论文

坪用草地早熟禾抗旱性评价及硅对减轻其水分胁迫效应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前言第12-14页
2 国内、外研究第14-45页
   ·草地早熟禾的生物生态学及坪用特性第14-17页
   ·草地早熟禾抗旱性研究进展第17-31页
     ·抗旱性评价第17-19页
     ·适宜灌水量研究第19-20页
     ·蒸散研究第20-24页
     ·干旱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24-25页
     ·根系的适应性研究第25-26页
     ·渗透调节物质第26-27页
     ·光合研究第27-28页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8-29页
     ·提高抗旱性的方法第29页
     ·抗旱性的研究方法第29-31页
   ·硅肥研究进展第31-45页
     ·硅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及存在形式第31-33页
     ·硅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运输第33-35页
     ·硅元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第35-37页
     ·硅素提高植物抗病害能力的作用第37-38页
     ·硅素增强植物抗逆性效果第38页
     ·硅素增强抗旱性的研究第38-39页
     ·土壤供硅能力第39-40页
     ·硅素肥料的施用第40-42页
     ·硅素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第42页
     ·硅在草坪上的应用现状第42-45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5-47页
   ·研究内容第45-46页
   ·技术路线第46-47页
4 草地早熟禾28个品种坪用性状评价第47-53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供试材料第47页
     ·试验方法第47-48页
     ·数据处理第48页
   ·结果第48-52页
     ·品种间坪用指标分析第48-49页
     ·坪用性状指标综合评价第49-52页
   ·小结第52-53页
5 26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分析第53-66页
   ·材料和方法第53-56页
     ·材料第53-55页
     ·方法第55-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第56页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第56-57页
     ·聚类分析第57-61页
   ·讨论与结论第61-66页
6 11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苗期抗旱性筛选第66-79页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试验处理第67页
     ·试验材料第67页
     ·形态学指标第67页
     ·生理学指标第67-68页
     ·土壤盐分测定第68页
     ·抗旱数据标准化第68页
     ·统计分析第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6页
     ·出苗发第68-69页
     ·保苗率第69-70页
     ·垂直生长速率第70-71页
     ·分蘖率第71-72页
     ·根冠比第72-73页
     ·电导率第73页
     ·叶片中的脯氨酸积累第73-74页
     ·水分与品种的互作第74-75页
     ·11个草地早熟禾品种抗旱性评价第75-76页
   ·讨论第76-79页
7 草地早熟禾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第79-88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试验处理第79页
     ·试验材料第79-80页
     ·测定指标第80页
     ·统计分析第80-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86页
     ·水分蒸散量第81页
     ·出苗率第81-82页
     ·植株高度第82页
     ·单株分蘖数第82-83页
     ·叶片长度、宽度及叶面积第83-84页
     ·盖度第84-85页
     ·蒸散量与形态学指标地相关性分析第85-86页
     ·适宜水分条件聚类分析第86页
   ·讨论第86-88页
8 硅对提高草地早熟禾耐旱性的效应第88-102页
   ·前言第88页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测定指标和方法第89-90页
   ·结果分析第90-100页
     ·不同处理对草坪草蒸散量的影响第90页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第90-92页
     ·垂直生长第92-94页
     ·绿色叶片数目第94-95页
     ·单株分蘖数第95-97页
     ·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97-98页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98-99页
     ·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第99页
     ·对根冠比的影响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2页
9 结论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21页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投稿)文章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N-二琥珀酰亚胺碳酸酯(DSC)在肽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铁(Ⅲ)试剂催化的乙酸炔丙酯亲核取代反应的新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