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2 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4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技推广体系的涵义界定与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1 农技推广体系的涵义界定 | 第19-20页 |
·农技推广体系的内涵 | 第19页 |
·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19页 |
·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 | 第19-20页 |
2 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农业推广的涵义 | 第20-21页 |
·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发展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湖南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25-34页 |
1 湖南种植业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历史发展过程 | 第25-28页 |
·恢复发展阶段 | 第25页 |
·调整与加强阶段 | 第25-26页 |
·短期回落和群众科技组织兴起的阶段 | 第26页 |
·蓬勃发展阶段 | 第26-28页 |
2 湖南种植业农技推广体制变迁 | 第28-29页 |
3 湖南种植业农技推广队伍变迁 | 第29-32页 |
·国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 第29-31页 |
·集体农技推广员 | 第31-32页 |
·农民技术员 | 第32页 |
4 历史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湖南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 第34-47页 |
1 湖南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 第34-41页 |
·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 第34-37页 |
·经费保障及人员待遇情况 | 第37-38页 |
·主要推广方式 | 第38-40页 |
·其它多元化参与主体状况 | 第40-41页 |
2 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47页 |
·机构设置分散,管理混乱 | 第41-42页 |
·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不完善 | 第42-43页 |
·经费严重不足,限制了公益性职能的发挥 | 第43-44页 |
·政府推广体系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 第44-45页 |
·多元化参与主体刚刚起步,问题突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湖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模式分析 | 第47-53页 |
1 以南县和醴陵市为代表的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模式 | 第47-48页 |
·南县的主要做法 | 第47-48页 |
·醴陵市的主要做法 | 第48页 |
2 以株洲县和东安县为代表的按乡设立专业站模式 | 第48-50页 |
·株洲县的主要做法 | 第49页 |
·东安县主要做法 | 第49-50页 |
3 以沅江市为代表的综合设站模式 | 第50-51页 |
·机构设置 | 第50页 |
·人员编制 | 第50页 |
·人员分流 | 第50-51页 |
·经费保障 | 第51页 |
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深化湖南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探讨 | 第53-64页 |
1 农业推广发展趋势分析 | 第53-54页 |
·推广要素的多元化 | 第53-54页 |
·推广模式的复杂化 | 第54页 |
·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 第54页 |
2 新世纪湖南省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措施探讨 | 第54-64页 |
·科学定位政府所属农业推广体系职能,明确实行分类推广 | 第55页 |
·继续推行综合办站,强化农业综合服务职能 | 第55-56页 |
·加快县乡两级机构体制改革,推进基层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增加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公益性推广的顺利实施 | 第57-59页 |
·加快推广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 第59-60页 |
·积极推进多元化参与主体,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60-63页 |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法律环境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