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叶下珠的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2-13页 |
·叶下珠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3-15页 |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多酚)的价值与意义 | 第15-18页 |
·天然产物各种提取方法 | 第18-22页 |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传质的过程 | 第18-19页 |
·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9页 |
·现代高新技术在提取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3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叶下珠中总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4-36页 |
·引言 | 第24页 |
·酒石酸亚铁法 | 第24-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普鲁士蓝法 | 第28-32页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HPLC测定没食子酸 | 第32-35页 |
·主要的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色谱分析条件及方法 | 第33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3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叶下珠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微波法提取叶下珠多酚 | 第36-43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主要的材料与设备 | 第37页 |
·主要的试剂 | 第37页 |
·主要的设备及仪器 | 第3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38-41页 |
·乙醇浓度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液料比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提取温度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提取时间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正交实验研究 | 第41-42页 |
·正交实验条件 | 第41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超声波法提取叶下珠多酚 | 第43-50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主要的材料与设备 | 第44页 |
·主要的试剂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的设备及仪器 | 第4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4页 |
·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44-47页 |
·乙醇浓度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提取时间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液料比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46页 |
·超声波功率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正交实验研究 | 第47-48页 |
·正交实验条件 | 第47-48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酶法提取叶下珠多酚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主要的材料与设备 | 第51页 |
·主要的试剂和材料 | 第51页 |
·主要的设备及仪器 | 第5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51页 |
·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51-55页 |
·时间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温度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加酶量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pH值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液料比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55页 |
·正交实验研究 | 第55-57页 |
·正交实验条件 | 第55-56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提取工艺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提取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58-59页 |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