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前言 | 第6-8页 |
一、“沉寂”到“关注”“冰冷”至“热评”(1957 年-1989 年) | 第8-15页 |
1.《茶馆》研究“沉寂期”——1957 年至 1978 年 | 第8-9页 |
2.老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确认 | 第9-10页 |
3.全方位多视角地研究《茶馆》的“现实主义”、戏剧结构、、语言魅力、民族化成就等等 | 第10-14页 |
4.《茶馆》研究的缺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二、视野整体性拓展深度与角度创新(1989 年-1999 年) | 第15-21页 |
1.《茶馆》在老舍作品中乃至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再认识 | 第15-16页 |
2.《茶馆》的“京味儿”研究 | 第16-17页 |
3.《茶馆》的象征艺术、民俗美、幽默品格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 第17-18页 |
4.《茶馆》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 第18页 |
5.《茶馆》的宏观研究 | 第18-19页 |
6.《茶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9-21页 |
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尝试(2000 年-2006 年) | 第21-38页 |
1.“老舍学”概念的提出与老舍在 20 世纪话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 | 第21-23页 |
2.《茶馆》的“京味儿”仍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并获得新的进展 | 第23-25页 |
3.《茶馆》舞台艺术“整体流程”的研究与拓展 | 第25-28页 |
4.《茶馆》的现代性、开放性特征探讨 | 第28-31页 |
5.《茶馆》的“跨文体、跨国界”比较研究 | 第31-34页 |
6.《茶馆》主题的重新解读 | 第34-36页 |
7.语言学理论被引入《茶馆》语言特色研究 | 第36-38页 |
四、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45-4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