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我国企业效率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家族企业及技术效率的理论研究 | 第18-32页 |
·企业技术效率的定义及其分解 | 第18-21页 |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 第18-20页 |
·技术效率的分解 | 第20-21页 |
·技术效率实证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22-27页 |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 | 第22-23页 |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 | 第23-24页 |
·规模效率 | 第24-25页 |
·Malmquist指数分析与技术效率改进问题 | 第25-27页 |
·家族企业理论研究 | 第27-32页 |
·家族企业定义 | 第27-28页 |
·家族企业的绩效表现 | 第28-29页 |
·家族企业效率研究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基于DEA的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32-56页 |
·研究样本与资料来源 | 第32页 |
·研究变量 | 第32-33页 |
·技术效率分析 | 第33-56页 |
·技术效率(CRS模式)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37页 |
·技术效率分解(VRS模式)及分析 | 第37-46页 |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 第46-56页 |
第四章 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6-72页 |
·外部因素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地区因素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 | 第56页 |
·行业因素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公司治理结构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57-66页 |
·理论基础及假说的提出 | 第58-63页 |
·研究变量说明 | 第63-64页 |
·实证 | 第64-66页 |
·融资结构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66-72页 |
·理论基础及假说的提出 | 第66-70页 |
·研究变量说明 | 第70页 |
·实证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提高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建议 | 第72-81页 |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72-73页 |
·转变观念,促进各种类型企业共同发展 | 第73页 |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73页 |
·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 第73页 |
·根据三环模式改善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管理模式 | 第73-75页 |
·在所有权系统中建立股东大会和指导者董事会(或顾问董事会)结构 | 第74页 |
·在家庭系统中建立家庭委员会并安排家庭计划 | 第74-75页 |
·在企业系统建立一个管理水平发展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水平发展计划 | 第75页 |
·优化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 第75-76页 |
·确立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76页 |
·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 第76页 |
·培养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接班人和专业化管理 | 第76-79页 |
·及早培养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接班人的必要性 | 第76-78页 |
·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专业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 | 第78-79页 |
·优化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 | 第79-81页 |
·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 第79页 |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 | 第79页 |
·提高对其他融资方式的认识,拓宽融资渠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95页 |
附录一 我国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第86-89页 |
附录二 2006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数据 | 第89-92页 |
附录三 2006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融资数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
主要的课题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