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提要 | 第1-7页 |
1. 前言 | 第7-10页 |
2. 生态示范区概述 | 第10-30页 |
·生态示范区的内涵 | 第10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内容 | 第10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 第10-12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2-13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3页 |
·生态示范区的兴起和发展 | 第13-17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3.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概述 | 第30-34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含义 | 第30页 |
·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意义 | 第30-31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性质和任务 | 第31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特点 | 第32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与一般区域规划的关系 | 第32-34页 |
4.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第34-39页 |
·AHP 的由来 | 第34-35页 |
·AHP 的优点 | 第35-36页 |
·AHP 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AHP 的基本步骤 | 第37-39页 |
5. 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9-42页 |
·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9页 |
·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 第39-41页 |
·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6. 农安县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42-48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2-4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4-45页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45-48页 |
7. 农安县生态示范区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48-50页 |
·评价指标的原则和选取 | 第48页 |
·指标体系的组成 | 第48-50页 |
8. 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50-55页 |
·综合计量模型:指数叠加法 | 第50页 |
·指标无量纲化 | 第50-51页 |
·权重的计算 | 第51-52页 |
·参数设计 | 第52-53页 |
·不同时空尺度可持续发展态势 | 第53-55页 |
9.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中文摘要 | 第61-64页 |
ABSTRACT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