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1 籼粳杂种F_1不育的原因 | 第12-16页 |
| ·雄配子败育 | 第12-13页 |
| ·雌配子败育 | 第13-14页 |
| ·花药开裂不正常 | 第14-15页 |
|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障碍 | 第15-16页 |
| ·雌雄异熟 | 第16页 |
| ·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6页 |
| 2 籼粳交杂种不育性的遗传机理 | 第16-20页 |
| ·细胞质效应导致籼粳杂种F_1不育 | 第16-17页 |
| ·染色体结构差异导致籼粳杂种F_1不育 | 第17页 |
| ·籼粳杂种F_1不育是由杂种不育基因控制的 | 第17-19页 |
| ·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 3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精细定位 | 第20-26页 |
| ·雌配子不育基因 | 第20-22页 |
| ·雄配子不育基因 | 第22-23页 |
| ·杂种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3-26页 |
| 4 偏分离(segregation distortion)及与水稻杂种不育的关系 | 第26-29页 |
| ·偏分离的表现和共同特征 | 第27页 |
| ·偏分离的原因或机制 | 第27-28页 |
| ·偏分离与水稻杂种不育 | 第28-29页 |
| 5 杂草稻及其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杂草稻的形态特征特性 | 第29-30页 |
| ·杂草稻的利用价值 | 第30页 |
| ·杂草稻的起源 | 第30-31页 |
| 6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穞稻与现代栽培稻亲缘关系的探讨 | 第32-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植物材料与田间种植 | 第33页 |
| ·花粉和小穗育性调查 | 第33页 |
| ·总DNA提取(SDS法)及检测 | 第33-34页 |
| ·SSR分析 | 第34-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穞稻与栽培稻杂交组合的育性表现 | 第36-37页 |
| ·SSR带型特征 | 第37-38页 |
| ·聚类分析 | 第38页 |
| 3 讨论 | 第38-42页 |
| 第三章 穞稻与秋光杂种不育的遗传特性及细胞学特征 | 第42-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植物材料种植与取样 | 第42-43页 |
| ·花粉和小穗育性调查 | 第43页 |
| ·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 | 第43页 |
| ·花药发育过程的观察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穞稻与秋光杂种后代群体的育性表现 | 第43-46页 |
| ·穞稻与秋光杂种花粉的细胞学特征 | 第46页 |
| 3 讨论 | 第46-54页 |
| ·育性指标和鉴定方法的选择 | 第46-51页 |
| ·小穗育性与花粉育性的相关性 | 第51页 |
| ·杂种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水稻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标记偏分离分析 | 第54-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植物材料与田间种植 | 第55页 |
| ·总DNA提取及检测 | 第55页 |
| ·SSR分析 | 第55-56页 |
|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6页 |
| ·偏分离的检测 | 第5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概况 | 第56-57页 |
| ·秋光//穞稻/秋光BC_1F_1群体中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第57-60页 |
| 3 讨论 | 第60-64页 |
|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0-62页 |
| ·连锁图谱中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穞稻与秋光杂种花粉不育QTLs的检测与分析 | 第64-7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 ·植物材料与田间种植 | 第65页 |
| ·QTL定位 | 第6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 ·杂种花粉不育QTL的定位 | 第65-66页 |
| ·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 | 第66-67页 |
| ·杂种花粉不育位点复等位基因的确定 | 第67-68页 |
| 3 讨论 | 第68-72页 |
| ·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比较 | 第68-69页 |
| ·分子标记偏分离与杂种花粉不育位点的关系 | 第69-71页 |
| ·穞稻起源及分类地位的探讨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水稻杂种花粉不育新基因S33(t)的精细定位 | 第72-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 ·植物材料与育性调查 | 第72-73页 |
| ·SSR和InDel标记的设计 | 第73-74页 |
| ·总DNA提取与分子标记检测 | 第7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 ·S33(t)的验证 | 第74-75页 |
| ·S33(t)的精细定位 | 第75-78页 |
| ·S33(t)的基因预测与分析 | 第78页 |
| 3 讨论 | 第78-82页 |
|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8-80页 |
| ·水稻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预测与比较 | 第80-82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82-84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82页 |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 附录 | 第96-10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