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管理模式下苏南稻田作物生产力及土壤固碳效应分析--以吴江市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18页
   ·农田土壤碳收集的重要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农田土壤碳收集的主要技术第11-14页
   ·国内外农户行为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国内外促进农田土壤碳收集的主要政策第15-18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8-20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8页
   ·研究区域第18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研究思路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页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第19-20页
第三章 吴江市基本特征第20-24页
   ·自然资源特征第20-21页
     ·地理区域第20页
     ·气候特征第20页
     ·植被特征第20-21页
   ·社会经济特征第21页
   ·农业生产特征第21-24页
     ·农业发展特征第21-22页
     ·农业生产现状第22页
     ·农村经济状况第22-24页
第四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变化特征第24-32页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周年粮食生产力第25-27页
     ·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作物生物学产量第27-29页
     ·不同管理模式下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第29-30页
   ·结论与讨论第30-32页
第五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土壤碳氮动态及固碳效应第32-38页
   ·土壤碳氮动态第32-33页
   ·土壤碳氮比例第33-34页
   ·土壤有机碳密度第34页
   ·土壤固碳效应第34-35页
   ·讨论与结论第35-38页
第六章 稻田土壤碳收集技术应用特征及农户行为分析第38-46页
   ·调查方法第38-40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38页
     ·农户行为分析方法第38-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稻田土壤碳收集技术应用特征第40-41页
     ·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43页
     ·稻田土壤固碳的农户激励政策建议第43-44页
   ·讨论与结论第44-46页
     ·技术特征第44页
     ·影响因素第44-46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46-50页
   ·讨论第46-47页
     ·稻田粮食生产力动态特征的研究第46页
     ·稻田土壤碳氮动态及固碳效应第46-47页
     ·农户行为对土壤碳收集技术的响应第47页
   ·主要结论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5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克斯韦方程的保结构算法
下一篇:Dirac算子的特征值问题及其边值问题的Kramer解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