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1.导论 | 第17-31页 |
·研究主题 | 第17页 |
·选题依据及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8-23页 |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23-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论文结构 | 第29页 |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29-31页 |
·本文的难点 | 第29-3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分析 | 第31-51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 | 第31-33页 |
·对合作的界定 | 第31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 | 第31-33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3-34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第34-37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 第34-35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 | 第35-36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农户合作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 第37-40页 |
·农户直接进入市场 | 第37-39页 |
·农户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 | 第39-40页 |
·基于交易费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解释 | 第40-46页 |
·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框架 | 第40-44页 |
·交易费用经济学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性解释 | 第44-46页 |
·农户行为理论 | 第46-47页 |
·农民集体行动理论 | 第47-48页 |
·农户家庭生产模型 | 第48-51页 |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 | 第51-73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演化的历程 | 第51-55页 |
·建国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 第51页 |
·改革开放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况 | 第51-53页 |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53-55页 |
·传统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原则 | 第55-58页 |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 第58-60页 |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相对弱势群体的联合 | 第58页 |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强调"以人为本"的人的联合 | 第58页 |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强调民主参与和控制 | 第58-59页 |
·对外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对内强调非盈利性 | 第59-60页 |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 第60-66页 |
·市场竞争需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60-61页 |
·农民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结需要农业合作经济 | 第61-62页 |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合作经济 | 第62-64页 |
·合作融资:"三农"融资方式的现实选择 | 第64-65页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合作经济组织 | 第65-66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 | 第66-68页 |
·承包经营型 | 第66-67页 |
·合同契约型 | 第67页 |
·市场联结型 | 第67页 |
·股份合作型 | 第67-68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 | 第68-73页 |
·农业中的交易成本问题 | 第68-70页 |
·各种经济组织的制度运行成本比较 | 第70-73页 |
4.国内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比较 | 第73-103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简介 | 第73-79页 |
·"公司十农户"型组织模式 | 第74-77页 |
·"专业市场+农户"型组织模式 | 第77-78页 |
·"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 | 第78-79页 |
·企业组织模式 | 第79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79-83页 |
·农民对参加合作组织缺乏信心 | 第80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 | 第80-81页 |
·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力度不够 | 第81-83页 |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 第83-91页 |
·完全一体化的农工商综合体 | 第83-84页 |
·合同制一体化组织模式 | 第84-85页 |
·合作社组织模式 | 第85-91页 |
·中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 | 第91-93页 |
·中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共性 | 第91-92页 |
·中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异性 | 第92-93页 |
·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93-97页 |
·农业产业化实施背景不同是选择不同组织模式的前提 | 第93-94页 |
·农业产业化生产条件不同是采取不同组织模式的客观基础 | 第94-96页 |
·政府行为不同是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96-97页 |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97-99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 第97页 |
·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有重要作用 | 第97-98页 |
·合作社对于小农众多的国家有特殊意义 | 第98-99页 |
·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是保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99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体模式选择 | 第99-103页 |
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103-120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性质分析 | 第103-104页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的变迁与多样性安排 | 第104-107页 |
·产权被加以分割的必要性 | 第104-106页 |
·产权结构(组织模式)多样化的原因 | 第106-107页 |
·农业合作类型与组织发展模式的产权结构分析 | 第107-112页 |
·研究视角的选取 | 第107页 |
·不同产权结构的农业合作模式制度比较 | 第107-112页 |
·农业合作模式选择的技术依据——禀赋约束与资产特征 | 第112-120页 |
·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 | 第112-117页 |
·资产特征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选择的内在影响 | 第117-120页 |
6.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120-136页 |
·龙头企业带动型运行机制 | 第120-122页 |
·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利益机制 | 第120页 |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120-122页 |
·龙头企业的主体机制 | 第122页 |
·市场带动型运行机制 | 第122-126页 |
·市场的调节、引导机制 | 第122-123页 |
·市场的竞争机制 | 第123页 |
·市场的规范管理机制 | 第123-124页 |
·市场的信息机制 | 第124-126页 |
·市场的服务机制 | 第126页 |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运行机制 | 第126-128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连结机制 | 第127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机制 | 第127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127-128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机制 | 第128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128页 |
·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128页 |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内部系统的机制 | 第128-136页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129-131页 |
·经营管理机制 | 第131-132页 |
·约束机制 | 第132页 |
·宏观调控机制 | 第132-133页 |
·保障机制 | 第133-136页 |
7.江西茶产业的实证分析 | 第136-174页 |
·茶产业发展简史回顾 | 第136-137页 |
·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37-139页 |
·基础差,茶业的生产力水平低 | 第137页 |
·经营分散,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 | 第137-138页 |
·规模小,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程度低 | 第138页 |
·秩序混乱,经营主体的谈判能力低 | 第138页 |
·产品粗放,附加的价值低 | 第138页 |
·体制不合理,市场交易费用高 | 第138-139页 |
·卫生质量差,农药、重金属等残留高 | 第139页 |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经济运行成本高 | 第139页 |
·茶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 第139-145页 |
·茶叶生产、加工的一般技术流程 | 第139-140页 |
·茶叶交易特性 | 第140-145页 |
·茶产业的主要内生变量间均衡关系之协整分析 | 第145-160页 |
·茶叶总产值影响因素之协整分析 | 第146-153页 |
·茶叶总产量影响因素之协整分析 | 第153-156页 |
·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第156-159页 |
·主要结论 | 第159-160页 |
·江西茶产业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比较 | 第160-162页 |
·江西茶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 第162-170页 |
·茶产业组织整合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162页 |
·家庭经营制度和产业化模式 | 第162-168页 |
·茶园的规模化经营 | 第168-170页 |
·发展和完善江西茶产业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 第170-174页 |
·茶园规模化经营 | 第171页 |
·农户组织化参与 | 第171-172页 |
·龙头企业规范化运作 | 第172-174页 |
8.结论与建议 | 第174-184页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174-175页 |
·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 第175-179页 |
·政府应营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氛围 | 第175-176页 |
·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 第176-177页 |
·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177页 |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 第177-178页 |
·注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意识 | 第178页 |
·为合作经济组织中各方搭建服务平台 | 第178-179页 |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 第179页 |
·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 第179-184页 |
·建立农村土地银行 | 第180-181页 |
·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制度 | 第181页 |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组织形式 | 第181-182页 |
·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 第182页 |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和研究所的联系 | 第182页 |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和文化建设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0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