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蛋白大分子药物长效剂型的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结构修饰蛋白药物 | 第22-24页 |
·构建突变体 | 第22页 |
·PEG 化化学修饰蛋白 | 第22-23页 |
·重组融合蛋白生物技术修饰蛋白 | 第23-24页 |
·蛋白缓释微球剂型的研究 | 第24-33页 |
·制备过程中蛋白药物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24-30页 |
·缓释过程对蛋白药物的稳定性影响 | 第30-31页 |
·蛋白药物的突释问题 | 第31-32页 |
·蛋白药物不完全释放问题 | 第32-33页 |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原理与内容 | 第33-37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33-34页 |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与原理 | 第34-36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关键问题 | 第36-37页 |
·本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和相关材料的理化性质 | 第37-46页 |
·引言 | 第3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8-44页 |
·蛋白聚集体检测法-SEC-HPLC | 第44页 |
·本课题用到的有机溶剂对葡聚糖片溶解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课题用到的有机溶剂对葡聚糖片溶解性的研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对苛刻条件具有耐受性的蛋白微粒制备的方法 | 第47-95页 |
·引言 | 第47-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52页 |
·低温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葡聚糖微粒 | 第52-53页 |
·低温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葡聚糖微粒 | 第53页 |
·金属离子-蛋白大分子药物复合物微粒的制备 | 第53页 |
·金属离子-蛋白大分子药物-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制备 | 第53-54页 |
·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图(SEM) | 第54页 |
·微粒的粒径分析 | 第54页 |
·微粒的X-衍射(XRD) | 第54页 |
·微粒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SC) | 第54页 |
·微粒的密度 | 第54-55页 |
·微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和质量回收率测定 | 第55-56页 |
·微粒对蛋白保护性考察 | 第56-57页 |
·结果 | 第57-91页 |
·低温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葡聚糖微粒 | 第57-69页 |
·葡聚糖微粒的形态 | 第57页 |
·葡聚糖微粒的粒径分布 | 第57-61页 |
·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61-63页 |
·葡聚糖微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和质量回收率测定 | 第63-65页 |
·葡聚糖微粒的真密度估算 | 第65-66页 |
·葡聚糖微粒对蛋白保护性考察 | 第66-69页 |
·低温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葡聚糖微粒 | 第69-80页 |
·葡聚糖微粒的形态 | 第69-71页 |
·葡聚糖微粒的粒径分布和各种因素对葡聚糖微粒的影响 | 第71-74页 |
·葡聚糖微粒晶体结构和热分析研究 | 第74-75页 |
·载药量、包封率和回收率测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75-77页 |
·葡聚糖微粒的真密度估算 | 第77页 |
·葡聚糖玻璃体微粒对蛋白的保护性研究 | 第77-80页 |
·金属离子-蛋白大分子药物复合物微粒的制备 | 第80-86页 |
·BSA–Zn~(2+)复合物微粒的ζ-电势 | 第80页 |
·BSA–Zn~(2+)锌混悬液的稳定性 | 第80-81页 |
·BSA–Zn~(2+)的复合物微粒的形态 | 第81页 |
·BSA–Zn~(2+)复合物微粒粒径分布 | 第81-82页 |
·BSA–Zn~(2+)复合物微粒晶体结构和热分析 | 第82-83页 |
·制剂因素影响研究 | 第83-85页 |
·BSA–Zn~(2+)复合物微粒的密度 | 第85-86页 |
·回收BSA–Zn~(2+)复合物微粒的BSA 聚集体的变化 | 第86页 |
·金属离子-蛋白大分子药物-葡聚糖微粒的制备 | 第86-91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形态研究 | 第86-87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粒径分布研究 | 第87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晶体结构和热分析研究 | 第87-88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回收率 | 第88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的密度 | 第88-89页 |
·蛋白-Zn~(2+)-葡聚糖复合物微粒对蛋白的保护性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低温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蛋白-多糖微粒的条件选择及其原理 | 第91-92页 |
·低温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蛋白-多糖微粒的条件选择及其原理 | 第92-93页 |
·蛋白-金属离子及多糖复合微粒的制备及保护蛋白的机理 | 第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第三章 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制备的方法 | 第95-204页 |
·引言 | 第95-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7-98页 |
·蛋白微粒的制备 | 第98-99页 |
·S/O/W法制备蛋白微粒-PLGA复合微球 | 第99页 |
·S/O/hO 法在水相除去油相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 | 第99-100页 |
·S/O/hO/法在乙醇相除去油相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 | 第100-101页 |
·壳核结构微球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 | 第101-102页 |
·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102-104页 |
·复合微球对蛋白保护性研究 | 第104-105页 |
·复合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105-107页 |
·微球体外降解研究 | 第107页 |
·结果 | 第107-185页 |
·S/O/W 法制备蛋白微粒-PLGA 复合微球表征 | 第107-126页 |
·S/O/hO 法在水相除去油相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表征 | 第126-148页 |
·S/O/hO/O 法制备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148-165页 |
·制备壳核包封蛋白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表征 | 第165-185页 |
·讨论 | 第185-202页 |
·常规S/O/W法制备复合微球时影响蛋白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因素 | 第185-186页 |
·S/O/hO 新方法制备复合微球时亲水油相的组成对微球质量的影响 | 第186-193页 |
·S/O/hO 新方法制备复合微球时水洗和乙醇洗对蛋白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3页 |
·S/O/hO 新方法制备壳核复合微球时油相和材料的组成对微球的影响 | 第193-201页 |
·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微球的优缺点 | 第201-202页 |
·结论 | 第202-204页 |
第四章 重组人生长素缓释微球制剂研究 | 第204-222页 |
·引言 | 第204-2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6-209页 |
·材料 | 第206-207页 |
·方法 | 第207-20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9-221页 |
·生长素微粒的形态研究 | 第209-210页 |
·包封生长素微粒-PLGA/PLA 复合微球的形态研究 | 第210-211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生长素微粒对生长素保护作用的研究 | 第211-214页 |
·微球对生长素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214-217页 |
·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 | 第217-220页 |
·大鼠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 | 第220-221页 |
·结论 | 第221-222页 |
第五章 具有对苛刻条件耐受性的蛋白微粒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222-233页 |
·引言 | 第2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2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22页 |
·制备方法和表征 | 第222-2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7-232页 |
·心脏支架的扫描电镜及体外释放 | 第227页 |
·载有葡聚糖玻璃体微粒的止血纱布植入剂的形态研究 | 第227-228页 |
·止血纱布和心脏支架涂层中的蛋白回收封率测定 | 第228-229页 |
·止血纱布的G-CSF-葡聚糖微粒涂层的蛋白的稳定研究 | 第229-230页 |
·体外释放动力学和活性研究 | 第230-232页 |
·结论 | 第232-233页 |
第六章 本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233-236页 |
·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233-234页 |
·本研的创新点 | 第234-235页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235-23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6-2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或专利 | 第247-250页 |
致谢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