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楼盖体系概述 | 第13-15页 |
·无梁楼盖体系 | 第13-14页 |
·梁板体系 | 第14页 |
·主—次梁体系 | 第14页 |
·双向密肋(井字梁)体系 | 第14-15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优势 | 第15-17页 |
·在无梁楼盖体系及梁—板体系中的优势 | 第15-16页 |
·综合经济优势 | 第16页 |
·和预应力技术结合使用的优势 | 第16-17页 |
·空心楼盖试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空心楼盖内力分析方法 | 第18-24页 |
·直接设计法 | 第18-19页 |
·等代框架法 | 第19-22页 |
·拟梁法 | 第22-23页 |
·工程中空心楼盖内力分析方法的问题 | 第23-24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受弯性能研究 | 第27-41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截面弹性弯曲刚度有限元研究 | 第28-32页 |
·顺筒方向截面弹性弯曲刚度计算 | 第28页 |
·横筒方向截面弹性弯曲刚度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影响截面弹性弯曲刚度因素 | 第29-30页 |
·两个方向截面弹性弯曲刚度比较 | 第30-32页 |
·截面抗弯性能研究 | 第32-39页 |
·试验模型 | 第32-33页 |
·试验现象及弯矩—挠度曲线 | 第33-35页 |
·承载力 | 第35-37页 |
·短期刚度及平均刚度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内力分析 | 第41-62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现浇空心楼盖内力分析方法 | 第42-47页 |
·直接设计法 | 第42-43页 |
·等代框架法 | 第43-46页 |
·拟梁法 | 第46-47页 |
·利用PKPM对现浇空心楼盖进行内力分析 | 第47-56页 |
·利用PKPM进行等代框架的内力分析 | 第47-52页 |
·利用PKPM对拟梁进行内力分析 | 第52-54页 |
·等刚度板SlabCAD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各种计算方法的综合分析 | 第56-59页 |
·总静力弯矩 | 第57页 |
·弯矩分配系数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附录: 算例模型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柱支承空心楼盖等代框架模型 | 第62-80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3-70页 |
·等代梁刚度系数的推导 | 第70-77页 |
·空心板和实心板的区别 | 第70-71页 |
·等代梁刚度系数的公式模型 | 第71-73页 |
·实心情况等代梁刚度系数公式的确定 | 第73-75页 |
·空心情况等代梁刚度系数公式的确定 | 第75-77页 |
·公式的验证 | 第77-79页 |
·公式和有限元结果的比较 | 第77页 |
·公式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77-79页 |
·实心情况、空心情况及规范的比较 | 第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设计 | 第80-93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承载力计算 | 第80-84页 |
·抗弯承载力 | 第80页 |
·抗剪承载力 | 第80-81页 |
·抗冲切承载力 | 第81-84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构造设计要点 | 第84-92页 |
·筒芯布置原则 | 第84-85页 |
·控制截面弯矩在柱上板带及跨中板带的分配 | 第85-86页 |
·实心区域的留设原则 | 第86-88页 |
·考虑空心板双向抗剪承载力差异的筒芯布置方案 | 第88页 |
·暗梁、柱上板带及跨中板带的配筋构造 | 第88-91页 |
·柱支承空心楼盖的预应力筋铺设 | 第91-92页 |
·筒芯抗浮构造 | 第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3-96页 |
·研究工作及成果总结 | 第93-94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建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