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 1 引言 | 第13-20页 |
| ·数据业务的特征 | 第13-15页 |
| ·面向数据业务对光网络提出的新要求 | 第15-16页 |
| ·面向数据业务的光网络 | 第16-18页 |
| ·突发接收面临的挑战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安排 | 第19-20页 |
| 2 突发模式光接收机技术 | 第20-28页 |
| ·突发模式数据 | 第20-21页 |
| ·突发模式接收机的组成 | 第21-25页 |
| ·光电变换和前放 | 第21-23页 |
| ·线性放大 | 第23-24页 |
| ·数据恢复和解串 | 第24-25页 |
| ·突发模式接收机的分类 | 第25-28页 |
| ·直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 | 第25-27页 |
| ·交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 | 第27-28页 |
| 3 直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性能分析 | 第28-38页 |
| ·直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 ·直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的误码性能 | 第29-34页 |
| ·幅度恢复 | 第29-31页 |
| ·规范化的突发模式接收机模型 | 第31-33页 |
| ·突发模式接收机的误码性能 | 第33-34页 |
| ·突发模式接收机的消光比 | 第34页 |
| ·网络容量代价 | 第34-36页 |
| ·阈值补偿 | 第36-38页 |
| 4 交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性能分析 | 第38-47页 |
| ·交流耦合突发接收机数据描述 | 第38-39页 |
| ·从交流接收机到突发模式接收机的实现 | 第39-42页 |
| ·数据编码的影响与设计优化 | 第42-43页 |
| ·低频截止频率和基线漂移引入的功率代价 | 第42页 |
| ·有功率代价约束的接收机的设计优化 | 第42-43页 |
| ·总体系统优化 | 第43-46页 |
| ·交流耦合突发接收机缺点及其解决方法 | 第46-47页 |
| 5 交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设计 | 第47-65页 |
| ·元器件的选择 | 第47-48页 |
| ·光电二极管和跨导放大器的选择 | 第47页 |
| ·限幅放大器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时钟数据恢复芯片的选择 | 第48页 |
| ·原理图的设计及接口互连 | 第48-52页 |
| ·PECL 接口输出结构 | 第49页 |
| ·PECL 接口输入结构 | 第49-50页 |
| ·LVPECL 到LVPECL 的连接 | 第50-52页 |
| ·PCB 版图的设计 | 第52-53页 |
| ·信号完整性分析 | 第53-65页 |
| ·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 第53-55页 |
| ·信号完整性的解决方法 | 第55-65页 |
| 6 交流耦合突发模式接收机测试及其在光交换中的应用 | 第65-76页 |
| ·测试准备 | 第65-66页 |
| ·码型设计 | 第65页 |
| ·测试仪表 | 第65-66页 |
| ·误码率测试 | 第66-67页 |
| ·时钟恢复及同步信号输出测试 | 第67-68页 |
| ·数据恢复测试及其在光交换中的应用 | 第68-76页 |
| ·新型光交换网络 | 第68-71页 |
| ·限幅放大器恢复的数据 | 第71-74页 |
| ·功率不同的两个突发包的数据恢复测试 | 第74-76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附录一 原理图 | 第82-83页 |
| 附录二 PCB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9页 |
| 答辩决议书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