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历代秦观批评概览 | 第9-13页 |
(二) 研究宋人秦观批评的意义 | 第13-15页 |
一、宋人秦观批评的形式 | 第15-30页 |
(一) 和韵 | 第15-17页 |
(二) 笔记 | 第17-20页 |
(三) 书札 | 第20-21页 |
(四) 序跋 | 第21-24页 |
(五) 诗话、词话 | 第24-27页 |
(六) 挽歌、祭文 | 第27页 |
(七) 诗文创作 | 第27-29页 |
(八) 其他 | 第29-30页 |
二、宋人秦观批评的内容 | 第30-47页 |
(一) 对其人的评价 | 第30-34页 |
(二) 对其文的评价 | 第34-38页 |
(三) 对其诗的评价 | 第38-42页 |
(四) 对其词的评价 | 第42-45页 |
(五) 对其书法的评价 | 第45-47页 |
三、对宋人秦观批评的思考 | 第47-50页 |
(一) 对宋人秦观批评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思考 | 第47-50页 |
1. 技道并进 | 第47-48页 |
2. 弸中彪外 | 第48页 |
3. 穷而后工 | 第48-49页 |
4. 文如其人 | 第49-50页 |
(二) 对宋人秦观批评与秦观文学史地位最终形成的思考 | 第50-56页 |
1. 宋人秦观批评与秦观在中国文章史上的地位 | 第50-51页 |
2. 宋人秦观批评与秦观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 第51-52页 |
3. 宋人秦观批评与秦观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 第52-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