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宁滴丸的药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引言 | 第8-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溃疡性结肠炎 | 第8-9页 |
|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美洲大蠊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立题依据 | 第11-12页 |
|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 | 第11页 |
| ·临床的需要 | 第11页 |
| ·结肠定位释放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正文 | 第14-78页 |
| ·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 第14-22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14页 |
| ·药材来源 | 第14-15页 |
| ·性状 | 第15页 |
| ·TLC鉴别 | 第15-16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16-22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16-22页 |
| ·半成品的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成型工艺研究 | 第22-5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 ·确定剂型 | 第23-24页 |
| ·滴丸成型工艺 | 第24-32页 |
| ·药液的制备 | 第24页 |
| ·确定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 第24-27页 |
| ·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 ·正交试验优选滴丸成型工艺 | 第28-30页 |
| ·验证实验 | 第30-31页 |
|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31-32页 |
| ·单层包衣口服结肠定位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32-36页 |
| ·包衣工艺流程 | 第32-33页 |
| ·包衣材料的选择 | 第33页 |
| ·包衣材料和增塑剂比例 | 第33-34页 |
| ·包衣增重与体外释放度 | 第34-36页 |
| ·多层包衣口服结肠定位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36-54页 |
| ·概述 | 第36-37页 |
| ·多糖分解酶活力测定 | 第37-39页 |
| ·多糖衣成型工艺研究 | 第39-40页 |
| ·酸溶衣成型工艺研究 | 第40-44页 |
| ·隔离衣成型工艺研究 | 第44页 |
| ·肠溶衣成型工艺研究 | 第44-48页 |
| ·包衣工艺条件筛选 | 第48-49页 |
| ·制法 | 第49-50页 |
| ·多层包衣制剂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50-54页 |
|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体内外评价 | 第54-6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 ·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55-60页 |
| ·溶出介质 | 第55页 |
| ·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55-60页 |
| ·体内实验 | 第60-64页 |
| ·X射线Baso_4显影 | 第60-64页 |
|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64-78页 |
|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64页 |
| ·药品的原料(原料药、辅料) | 第64页 |
| ·性状 | 第64-65页 |
| ·鉴别 | 第65-66页 |
| ·理化鉴别 | 第65页 |
| ·薄层鉴别 | 第65-66页 |
| ·制剂通则检查 | 第66-69页 |
| ·外观检查 | 第66页 |
| ·丸重重量差异 | 第66-67页 |
|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67-68页 |
| ·重金属检查 | 第68页 |
| ·砷盐检查 | 第68-69页 |
| ·含量测定 | 第69-77页 |
|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69-75页 |
| ·氨基酸自动测定仪测定总氨酸 | 第75-77页 |
| ·功能主治 | 第77页 |
| ·用法用量 | 第77-78页 |
| ·规格 | 第78页 |
| ·贮藏 | 第78页 |
| ·包装 | 第7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8-82页 |
| ·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78页 |
| ·成型工艺研究 | 第78-80页 |
| ·包衣工艺筛选 | 第78-79页 |
| ·多层包衣滴丸释药机理研究 | 第79-80页 |
|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体内外评价 | 第80-81页 |
| ·体外释放度研究 | 第80页 |
| ·X射线Baso_4显影 | 第80-81页 |
|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综述 | 第85-9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