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

宋代巴蜀易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绪论第16-26页
 一、宋代巴蜀易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17-18页
 二、宋代巴蜀易学研究的现状第18-23页
 三、本文的构思与突破第23-26页
第一章 玄学易的延续与转变第26-93页
 第一节 任奉古易学派第26-37页
  一、任奉古第27-28页
  二、李畋之传第28-32页
  三、广凯、杨绘之传第32-36页
  四、其他诸传第36-37页
 第二节 龙昌期易学第37-46页
  一、龙昌期的易学经历第37-40页
  二、龙昌期的易学思想第40-44页
  三、龙昌期的易学源流第44-46页
 第三节 三苏易学第46-76页
  一、三苏共修《易传》第46-48页
  二、《苏氏易传》的易学成就第48-68页
  三、苏氏易学的传承与影响第68-76页
 第四节 其他诸儒对玄学易的延续与转变第76-90页
  一、任维翰、何维翰易学派第76-79页
  二、房审权与《周易义海》第79-82页
  三、易学批评家毛璞第82-85页
  四、陈友文与《大易集传精义》第85-88页
  五、其他第88-90页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二章 二程儒理易学在巴蜀的初步兴起第93-127页
 第一节 二程与巴蜀易学第94-109页
  一、兄弟入蜀得奇闻第94-97页
  二、洛中讲论彰蜀学第97-101页
  三、谪居有忧研易乐第101-103页
  四、谢湜追随传程学第103-105页
  五、高足曾到蜀中过第105-109页
 第二节 谯定易学及其影响第109-126页
  一、谯定的易学经历第110-117页
  二、谯定的易学思想第117-122页
  三、谯定易学的传承第122-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三章 二程儒理易学在巴蜀的进一步发展第127-210页
 第一节 李石的易学成就第127-137页
  一、李石的易学著述及其流传第127-128页
  二、李石的学术渊源第128-129页
  三、李石的易学思想第129-135页
  四、李石易学的传播第135-137页
 第二节 张浚的易学成就第137-159页
  一、张浚的学术渊源第138-140页
  二、张浚的易学历程第140-141页
  三、张浚的易学思想第141-157页
  四、张浚易学的传播与影响第157-159页
 第三节 张栻的易学成就第159-195页
  一、张栻的易学历程及相关论辩第160-171页
  二、张栻的易学著作第171-179页
  三、张栻的易学思想第179-192页
  四、张栻易学的影响第192-195页
 第四节 李舜臣与李心传的易学成就第195-208页
  一、李舜臣的易学思想第196-200页
  二、李心传的易学成就第200-207页
  三、《丙子易学编》的流传与影响第207-208页
 本章小结第208-210页
第四章 宋代巴蜀的史学易与《古易》学第210-258页
 第一节 宋代巴蜀的史学易第210-233页
  一、史学易源流第211-213页
  二、李杞对史学易的理论论证第213-221页
  三、李杞史学易的学派特征第221-223页
  四、李杞史学易的义理基础第223-228页
  五、李杞对易例的运用第228-233页
 第二节 宋代巴蜀的《古易》学第233-256页
  一、汉唐以来《古易》的变乱第233-237页
  二、宋代《古易》学概貌第237-245页
  三、巴蜀古学渊源第245-246页
  四、宋代巴蜀学者恢复《古易》的努力第246-254页
  五、宋代巴蜀学者对《古易》的探讨第254-256页
 本章小结第256-258页
第五章 宋代巴蜀图书易学的兴起第258-315页
 第一节 巴蜀与宋代图书易学渊源第258-263页
  一、陈子昂与图书易学第258-259页
  二、宗密与图书易学第259-261页
  三、彭晓与图书易学第261-263页
 第二节 陈抟与巴蜀易学第263-279页
  一、陈抟在蜀的活动第263-266页
  二、陈抟的易图学第266-275页
  三、陈抟传蜀人易学第275-278页
  四、余论第278-279页
 第三节 周敦颐与巴蜀易学第279-284页
  一、周敦颐易学渊源与巴蜀的关系第279-281页
  二、周敦颐的蜀地活动、交往与巴蜀易学第281-284页
 第四节 邵雍易学的《太玄》学渊源第284-291页
  一、邵雍的《太玄》研究著作第285-287页
  二、学者论邵雍学术源于《太玄》第287-288页
  三、邵雍《太玄》学渊源实例第288-291页
 第五节 北宋时期的巴蜀《太玄》学第291-313页
  一、陈渐、郭元亨、蒲远犹的《太玄》学第292-294页
  二、章詧的《太玄》学第294-299页
  三、苏洵、苏轼的《太玄》学第299-303页
  四、许昂校刻《太玄经》第303-313页
 本章小结第313-315页
第六章 宋代巴蜀图书易学的延续发展第315-403页
 第一节 邵雍易学在巴蜀的传播第315-329页
  一、邵雍子孙入蜀传学第316-319页
  二、牛师德、牛思纯父子传邵学入蜀第319-323页
  三、术士自蜀传邵雍学术第323-325页
  四、余论第325-328页
  附录: 邵雍学术传蜀表第328-329页
 第二节 张行成的数学易第329-380页
  一、张行成其人第329-331页
  二、张行成易学七书第331-336页
  三、象数为宗,本自著书第336-340页
  四、为康节之学,阐邵雍之意第340-365页
  五、会通诸易,殊途同归第365-374页
  六、张行成易学汇评第374-380页
 第三节 杨甲的易图汇编第380-389页
  一、杨甲其人第380-381页
  二、《六经图》的编纂与流传第381-385页
  三、《六经图》的易图汇编成就第385-389页
 第四节 南宋时期的巴蜀《太玄》学第389-402页
  一、张行成的《太玄》学第389-396页
  二、胡次和的《太玄》学第396-400页
  三、魏了翁的《太玄》诗第400-402页
 本章小结第402-403页
第七章 朱熹与巴蜀易学第403-477页
 第一节 朱熹及其嫡传对巴蜀易学的影响第403-424页
  一、朱熹对巴蜀易学的关心第404-408页
  二、朱熹巴蜀嫡传弟子之易学第408-424页
 第二节 魏了翁的易学成就第424-461页
  一、魏了翁易学研究的历程第425-431页
  二、魏了翁的易学著作第431-442页
  三、魏了翁的易学思想第442-455页
  四、魏了翁蜀中友朋弟子之易学第455-460页
  五、余论第460-461页
 第三节 税与权与史绳祖的易学成就第461-475页
  一、税与权的易学成就第461-468页
  二、史绳祖的易学成就第468-475页
 本章小结第475-477页
第八章 宋代巴蜀易学综论第477-519页
 一、易学人物众多、著述宏富第477-485页
 二、易学名家辈出,具有一定的学派、家族性特征第485-487页
 三、涉及的易学层面宽广第487-494页
 四、陈易学流传广泛、各阶层共同参与第494-498页
 五、易学文献保存量大、流传广泛第498-502页
 六、“易学在蜀”内涵丰富第502-505页
 七、集杂为醇、以传统之学阐发时代新说第505-508页
 八、宋代为巴蜀易学的繁荣期第508-509页
 九、宋代巴蜀易学繁荣的原因复杂第509-517页
 本章小结第517-519页
结语第519-523页
参考文献第523-542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542-544页
致谢第544页

论文共5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与规制研究
下一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设计与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