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述评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7页 |
·复杂网络理论较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 | 第14-15页 |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所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对应关系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基本情况的分析 | 第17-32页 |
·目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表现程度 | 第17-18页 |
·贫富分化、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概念区分 | 第17页 |
·对贫富差距的多种评估 | 第17-18页 |
·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主要特点 | 第18-21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 第18-19页 |
·贫富差距的阶层化 | 第19页 |
·贫富差距的群体化 | 第19-20页 |
·贫富差距的两端化 | 第20页 |
·贫富差距的政治化 | 第20-21页 |
·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危害性影响 | 第21-24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22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政治的平等参与 | 第22-23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文化的融和共享 | 第23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社会心理的和谐 | 第23-24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 第24页 |
·导致当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 | 第24-32页 |
·阶段效应 | 第24-26页 |
·结构效应 | 第26-27页 |
·政策效应 | 第27-28页 |
·体制效应 | 第28-30页 |
·职能效应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对影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因素的分析 | 第32-40页 |
·复杂网络简介 | 第32-33页 |
·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效应与无标度特性 | 第33-35页 |
·小世界效应 | 第33-34页 |
·无标度特性 | 第34-35页 |
·因素复杂网络的建立 | 第35-36页 |
·基于复杂网络对影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因素的分析 | 第36-38页 |
·影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基本因素的确定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影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基本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81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0页 |
·各级指标的具体选取 | 第40-45页 |
·利用Delphi法和AHP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 第45-67页 |
·Delphi法(德尔菲法)和AHP法(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5-50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50-67页 |
·权重转换成权数 | 第67-69页 |
·贫富差距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第69-80页 |
·影响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验证分析关键因素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81-106页 |
·教育水平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81-84页 |
·科技水平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84-88页 |
·第二产业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88-92页 |
·旅游产业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92-95页 |
·对外经济贸易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95-98页 |
·人口的过分膨胀与简单劳动力的供给充足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98-101页 |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第六章 解决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 | 第106-124页 |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 第106-108页 |
·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 第106-107页 |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 | 第107页 |
·发展高中和高等教育 | 第107-108页 |
·推进科技创业扶贫,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 | 第108-110页 |
·科技创业扶贫在缩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的优势 | 第108-109页 |
·科技创业扶贫需要政策支持 | 第109页 |
·搭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业扶贫的平台 | 第109-110页 |
·建设扶贫开发的创业文化 | 第110页 |
·加快产业发展,缩小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 | 第110-114页 |
·加快第二产业建设,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 第110-111页 |
·完善第三产业建设,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 第111-114页 |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 第114-117页 |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增收领域 | 第114-115页 |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 | 第115页 |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降低生产成本 | 第115-117页 |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开辟增收渠道 | 第117页 |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 第117-120页 |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 第117-118页 |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 第118-119页 |
·取消城市进入限制,疏通人口流动渠道 | 第119-120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抑制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 第120-124页 |
·完善税收制度,加强政府监管 | 第120-121页 |
·创建共建平台,加强对西部区域发展的支持 | 第121页 |
·改善财政支付制度,实行城乡共同发展 | 第121-122页 |
·取消垄断经营,创造机会均等的从业环境 | 第122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4-12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5-127页 |
附录1: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因素复杂网络仿真程序 | 第127-129页 |
附录2:通过AHP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的具体程序 | 第129-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