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番茄生长素应答因子ARF1、2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3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26页 |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番茄品种 | 第14页 |
·菌株 | 第14页 |
·质粒 | 第14-15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盒) | 第15-16页 |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试剂盒 | 第16页 |
·试剂 | 第16-17页 |
·抗生素 | 第16页 |
·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试剂 | 第16-17页 |
·DNAmarker | 第17页 |
·限制型内切酶 | 第17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7页 |
·其它试剂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6页 |
·番茄总R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RT-PCR反应 | 第1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8-19页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19页 |
·重组质粒的初步鉴定 | 第19-20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0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20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DNA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1页 |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21页 |
·PCR反应 | 第21页 |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 第21-22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RF1、pBI121-ARF2的构建 | 第22-25页 |
·番茄总RNA的提取及RT-PCR反应 | 第22页 |
·番茄生长素应答因子ARF1、2基因长片段的获得 | 第22页 |
·ARF1、2基因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正反向插入片段的选择 | 第22-23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RF1的构建 | 第23-25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RF2的构建 | 第25页 |
·重组质粒pBI121-ARF1、pBI121-ARF2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25-26页 |
·农杆菌的PCR鉴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ARF1、2基因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第26-2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RF1、pBI121-ARF2的构建 | 第27-29页 |
·ARF1、2正反向插入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27页 |
·ARF2反向片段与pSK载体连接重组子的初步鉴定 | 第27-28页 |
·ARF1、2反向片段插入pSK载体后重组子的PCR和酶切定 | 第28页 |
·ARF1、2正反向片段均插入pSK载体后重组子的双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ARF1、2正反向片段插入pBI121载体后SacI和XbaI双酶切鉴定 | 第29页 |
·重组载体pBI121-ARF1、pBI121-ARF2转化农杆菌重组子的PCR鉴定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构建RNAi载体时插入目的片段的选择 | 第30页 |
·植物双原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1页 |
·农杆菌的鉴定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番茄ARF1、2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番茄的研究 | 第32-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番茄种子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植物激素 | 第32页 |
·抗生素 | 第32页 |
·植物DNA提取缓冲液 | 第32-33页 |
·植物培养基 | 第33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34页 |
·重组农杆菌的重悬 | 第34页 |
·转化 | 第34-35页 |
·筛选抗生素卡那(Km)浓度的选择 | 第35页 |
·生根培养基中MS浓度的选择 | 第35页 |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35-36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35页 |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PCR检测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番茄体系的优化 | 第36-37页 |
·次氯酸钠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6页 |
·番茄种子萌发经春化和不经春化的结果比较 | 第36页 |
·筛选抗生素卡那(Km)浓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生根培养基中MS浓度的选择 | 第37页 |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37页 |
·再生植株的选择标记基因nptⅡPCR检测结果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影响番茄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37-39页 |
·消毒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8页 |
·春化处理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8页 |
·筛选抗生素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盆栽培养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生长素信号途径及番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41-61页 |
1 引言 | 第41-42页 |
2 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现 | 第42-51页 |
·生长素应答/诱导基因(Auxin Responsive Genes) | 第42-43页 |
·Aux/IAA基因(Auxin/Indoleacetic Acid Genes) | 第43页 |
·Aux/IAA蛋白的结构 | 第43页 |
·Aux/IAA基因在生长素信号途径中的作用 | 第43页 |
·生长素应答因子基因(Auxin Response Factor Genes) | 第43-47页 |
·生长素应答因子的基因结构 | 第43-44页 |
·生长素应答因子突变体 | 第44-45页 |
·生长素应答因子在生长素信号途径中的作用 | 第45-46页 |
·ARF1、2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46-47页 |
·泛素降解与生长素调节 | 第47-51页 |
·泛素途径 | 第47-48页 |
·SCF~(TIR1)在生长素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第48页 |
·生长素对SCF~(TIR1)活性的调节 | 第48-50页 |
·RUB1调节SCF~(TIR1)活性 | 第50-51页 |
3 番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51-58页 |
·番茄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 第52-55页 |
·PEG法(PEG-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52页 |
·电激法(Electroportation-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52页 |
·基因枪法(Particale bombardment,Particale gun) | 第52-53页 |
·花粉管通道法(Pollen tube-pathway transformation) | 第53页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l | 第53-54页 |
·其它直接转化法 | 第54-55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番茄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55-58页 |
·番茄良好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55-56页 |
·农杆菌浸染体系 | 第56页 |
·标记基因的选择和筛选剂 | 第56-57页 |
·组织培养条件 | 第57-58页 |
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番茄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第58-59页 |
·转基因抗虫番茄的研究 | 第58页 |
·转基因抗病毒番茄的研究 | 第58-59页 |
·转基因改进番茄品质的研究 | 第59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