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8页 |
| 1 引言 | 第18-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植物营养诊断研究综述 | 第21-67页 |
| ·植物营养研究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 ·植物营养理论在农业施肥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人工林养分管理 | 第23-6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3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6-63页 |
| ·前期研究基础 | 第63-65页 |
| ·目前人工林养分管理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65-67页 |
| 3 试验设计 | 第67-73页 |
| ·总体设计 | 第67页 |
| ·试验材料及生理生态学特性 | 第67-69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69-70页 |
| ·野外调查、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 第70-71页 |
| ·调查时间 | 第70页 |
| ·标准地设立 | 第70页 |
| ·生长量调查 | 第70页 |
| ·立地等级调查 | 第70页 |
| ·土壤剖面调查 | 第70-71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71页 |
| ·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 | 第71页 |
| ·土壤分析 | 第71页 |
| ·植物组织样品分析 | 第71页 |
| ·研究内容 | 第71-72页 |
| ·预期结果 | 第72-73页 |
| 4 相关分析 | 第73-83页 |
| ·巨桉林分密度和百叶干重与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 ·巨桉林分产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 第74-75页 |
| ·巨桉林分产量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75-76页 |
| ·巨桉林分产量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比值相关性分析 | 第76-78页 |
| ·土壤养分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78-80页 |
| ·巨桉叶片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 ·其他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81-82页 |
| ·海拔高度 | 第81页 |
| ·坡度、坡向 | 第81页 |
| ·土层厚度 | 第81页 |
| ·石砾含量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5 养分诊断 | 第83-126页 |
| ·临界值法 | 第83-89页 |
| ·利用林分蓄积计算的临界值 | 第83-84页 |
| ·利用树高计算的临界值 | 第84-85页 |
| ·利用胸径计算的临界值 | 第85-86页 |
| ·利用单株材积计算的临界值 | 第86-87页 |
| ·利用叶片养分含量计算的临界值 | 第87页 |
| ·结论 | 第87-89页 |
| ·DRIS法 | 第89-97页 |
| ·立地质量评价 | 第89-90页 |
| ·分组 | 第90-91页 |
| ·统计检验 | 第91-92页 |
| ·筛选指标 | 第92-93页 |
| ·诊断指数计算 | 第93-94页 |
| ·诊断标准 | 第94-96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矢量诊断(向量诊断)法 | 第97-125页 |
| ·方法概述 | 第97-98页 |
| ·养分元素诊断 | 第98-109页 |
| ·交互效应诊断 | 第109-119页 |
| ·矢量诊断标准 | 第119-125页 |
| ·养分诊断方法评价 | 第125-126页 |
| 6 诊断模型与指标分级 | 第126-153页 |
| ·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 第126-131页 |
| ·植物生产力 | 第126页 |
| ·植物生产力影响因素 | 第126-130页 |
| ·巨桉人工林生产力诊断模型的提出 | 第130-131页 |
| ·诊断指标 | 第131-134页 |
| ·土壤物理特性诊断指标 | 第131-132页 |
| ·土壤养分浓度诊断指标 | 第132页 |
| ·叶片养分浓度指标 | 第132-134页 |
| ·诊断模型 | 第134-153页 |
| ·巨桉人工林林分相对净生产速率——数据标准化 | 第134-135页 |
| ·诊断指标分类 | 第135-137页 |
| ·诊断模型 | 第137-153页 |
| 7 讨论及结论 | 第153-162页 |
| ·讨论 | 第153-158页 |
| ·诊断方法评价 | 第153-154页 |
| ·诊断精度 | 第154-155页 |
| ·诊断体系的可操作性 | 第155页 |
| ·诊断年龄 | 第155页 |
| ·诊断方法、标准验证 | 第155页 |
| ·诊断模型 | 第155-157页 |
| ·诊断标准和模型的应用 | 第157-158页 |
| ·结论 | 第158-162页 |
|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诊断指标及标准 | 第158-160页 |
|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关系及诊断模型 | 第160-162页 |
| 8 研究展望 | 第162-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 致谢 | 第171-172页 |
| 附表2-1 四川巨桉工业原料林标准地基本情况表 | 第172-173页 |
| 附表3-1 四川巨桉人工林生长量调查表 | 第173-174页 |
| 附表3-2 四川巨桉人工林标准地土壤养分分析结果 | 第174-175页 |
| 附表3-3 四川巨桉叶片养分浓度 | 第175-176页 |
| 附表4-1 四川巨桉人工林立地等级评价表 | 第176-177页 |
| 附表4-2 叶片养分DRIS诊断指数 | 第177-178页 |
| 附表4-3 叶片养分DRIS诊断指数——剔除不显著元素 | 第178-179页 |
| 附表4-4 叶片养分DRIS诊断需肥顺序表 | 第179-180页 |
| 附表4-5 根据诊断指数诊断的养分需求状况 | 第180-181页 |
| 附表4-6 采用单偏离程度函数调整后的DRIS诊断指数及需肥顺序表 | 第181-182页 |
| 附表4-7 DOP指数表 | 第182-183页 |
| 附表4-8 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3页 |
| 附表4-9 P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3-184页 |
| 附表4-10 K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4页 |
| 附表4-11 Ca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4-185页 |
| 附表4-12 Mg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5页 |
| 附表4-13 S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5-186页 |
| 附表4-14 Cu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6页 |
| 附表4-15 Z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6-187页 |
| 附表4-16 Fe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7页 |
| 附表4-17 M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7-188页 |
| 附表4-18 B硼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88-189页 |
| 附表4-19 诊断结果汇总表 | 第189-190页 |
| 附表4-20 交互效应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 第190-191页 |
| 附表4-21 交互效应矢量诊断数据变化趋势 | 第191-192页 |
| 附表4-22 交互效应矢量诊断结果 | 第192-193页 |
| 前期研究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