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刘庄煤矿主井人工冻融土地基的计算及数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人工冻融土工程性质研究 | 第18-22页 |
| ·淮南刘庄煤矿主井工程概述 | 第18-19页 |
| ·冻胀和融沉机理 | 第19-20页 |
| ·人工冻融土与原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主井井塔人工冻融土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 第22-33页 |
| ·主井井塔桩基设计 | 第22页 |
| ·承载力计算 | 第22-26页 |
|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 第23-24页 |
| ·群桩基础承载力的计算 | 第24-25页 |
|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计算 | 第25-26页 |
| ·基础的沉降计算 | 第26-29页 |
| ·桩身承载力及压屈验算 | 第29页 |
| ·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 ·场地抗震性评价 | 第31页 |
| ·桩基稳定性评价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温度场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33-48页 |
| ·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 ·热学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38页 |
| ·三维热传导方程 | 第34-35页 |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35页 |
| ·变分原理 | 第35-36页 |
| ·离散方程 | 第36-38页 |
| ·冻融土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第38-43页 |
| ·基本假设 | 第38页 |
| ·冻土温度场的解析解 | 第38-41页 |
| ·冻融土温度场的解析解 | 第41-43页 |
| ·计算与分析 | 第43-48页 |
| ·温度场有限元建模 | 第43-44页 |
| ·人工冻融土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回冻分析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人工冻融土中水热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 | 第48-53页 |
| ·水热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 ·基本假设 | 第48页 |
| ·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 ·人工冻融土冻胀和融沉特性 | 第49-50页 |
| ·人工冻融土的冻胀特性 | 第49-50页 |
| ·人工冻融土的融沉特性 | 第50页 |
| ·人工冻融土冻胀和融沉的回归方程 | 第50-53页 |
| ·线性回归方程原理简介 | 第50-52页 |
| ·冻胀融沉线回归方程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应力场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53-74页 |
| ·三维应力与应变基本方程 | 第53-55页 |
| ·冻融土应力场的数学模型 | 第55页 |
| ·基本假设 | 第55页 |
| ·冻融土应变一般方程 | 第55页 |
| ·模型破坏准则 | 第55-58页 |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56-57页 |
| ·德鲁克—普拉格模型 | 第57-58页 |
| ·桩基极限承载力的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58页 |
| ·桩的受力分析 | 第58-59页 |
| ·单桩极限承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 ·计算与分析 | 第59-74页 |
| ·有限差分法原理 | 第59-60页 |
| ·应力场建模 | 第60-62页 |
| ·井壁应力分析 | 第62-63页 |
| ·接触面应力分析 | 第63-64页 |
| ·桩基应力应变分析 | 第64-70页 |
| ·单桩极限承载力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70-71页 |
| ·桩周土体参数的影响 | 第71-73页 |
| ·数值分析结果验算 | 第73-7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 ·继续研究的方向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