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聚氯乙烯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我国聚氯乙烯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1-2 聚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 第12-14页 |
1-2-1 聚氯乙烯的结构 | 第12-13页 |
1-2-2 聚氯乙烯的性能 | 第13-14页 |
§1-3 聚氯乙烯的化学改性 | 第14-15页 |
1-3-1 氯化改性 | 第14页 |
1-3-2 接枝改性 | 第14-15页 |
1-3-3 交联改性 | 第15页 |
§1-4 聚氯乙烯的物理改性 | 第15-20页 |
1-4-1 早期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 | 第15-16页 |
1-4-2 近代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 | 第16页 |
1-4-3 弹性体增韧改性PVC | 第16-18页 |
1-4-4 刚性粒子增韧改性PVC | 第18-19页 |
1-4-5 PVC 增韧研究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1-5 苯丙乳液 | 第20-21页 |
1-5-1 苯丙乳液简介 | 第20页 |
1-5-2 苯丙乳液的改性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3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2-1 P(nBA-co-St)共聚胶乳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6页 |
2-1-1 主要实验原料及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2-1-3 P(nBA-co-St)共聚胶乳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4 P(nBA-co-St)共聚乳液的测试表征 | 第25-26页 |
2-1-5 P(nBA-co-St)共聚乳胶膜的测试表征 | 第26页 |
§2-2 P(nBA-co-St)/PVC 复合胶乳的制备与表征 | 第26-27页 |
2-2-1 P(nBA-co-St)/PVC 复合胶乳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P(nBA-co-St)/PVC 复合胶乳的测试表征 | 第26-27页 |
§2-3 P(nBA-co-St)/PVC 复合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28页 |
2-3-1 P(nBA-co-St)/PVC 复合树脂的加工 | 第27页 |
2-3-2 P(nBA-co-St)/PVC 复合树脂的测试表征 | 第27-28页 |
§2-4 P(nBA-co-St)-g-PVC 接枝物的测试及表征 | 第28-30页 |
2-4-1 P(nBA-co-St)-g-PVC 接枝物的分离与提纯 | 第28页 |
2-4-2 P(nBA-co-St)-g-PVC 接枝物的测试与表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52页 |
§3-1 苯丙共聚胶乳聚合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0-34页 |
3-1-1 前言 | 第30-31页 |
3-1-2 乳液聚合方法的确定 | 第31页 |
3-1-3 单体加入方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3-1-4 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第32-33页 |
3-1-5 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 P(nBA-co-St)接枝VC 的缓聚机理的研究 | 第34-37页 |
§3-3 P(nBA-co-St)/PVC 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37-44页 |
3-3-1 P(nBA-co-St)乳胶粒接枝氯乙烯前后粒径分布 | 第37-39页 |
3-3-2 P(nBA-co-St)共聚乳胶的形态分析 | 第39页 |
3-3-3 P(nBA-co-St)/PVC 复合乳胶粒的形态结构 | 第39-42页 |
3-3-4 种核比对乳胶粒径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 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 第44-48页 |
3-4-1 索氏抽提条件的选择 | 第44页 |
3-4-2 接枝率的测定 | 第44-45页 |
3-4-3 抽提液回收液的GPC 表征 | 第45-46页 |
3-4-4 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分析 | 第46页 |
3-4-5 接枝共聚物的核磁分析 | 第46-48页 |
§3-5 P(nBA-co-St)/PVC 复合树脂的热分析 | 第48-50页 |
3-5-1 P(nBA-co-St)共聚胶乳的DSC 分析 | 第48页 |
3-5-2 P(nBA-co-St)/PVC 复合树脂的DMA 分析 | 第48-50页 |
§3-6 P(nBA-co-St)原位增韧PVC 的研究 | 第50-52页 |
3-6-1 不同核层单体投料比对P(nBA-co-St)/PVC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