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信托、信贷法论文

论我国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以《贷款通则》为研究对象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2页
第一章 贷款管理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第12-24页
 第一节 贷款的概念和种类第12-15页
  一、贷款的概念第12-13页
  二、贷款的种类第13-15页
 第二节 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功能分析第15-20页
  一、贷款风险的含义和种类第15-16页
  二、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三、安全与效率:中国银行贷款管理的双重任务第18-20页
   (一) 中国银行面临的特殊贷款风险第18-19页
   (二) 中国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重任第19-20页
 第三节 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含义与特征第20-24页
  一、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含义第20-22页
   (一) 贷款管理法律和贷款交易法律第20-21页
   (二) 宏观贷款管理和微观贷款管理第21-22页
  二、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特征第22-24页
   (一) 贷款管理法律是控制贷款风险的规范第22页
   (二) 贷款管理法律是制约银行放贷行为的规范第22页
   (三) 贷款管理法律是制裁银行违规放贷行为的规范第22-24页
第二章 我国现行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缺陷第24-44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贷款管理法律制度概述第24-29页
  一、《贷款通则》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二、其他金融规章对《贷款通则》的修改和完善第25-26页
  三、《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及评价第26-29页
 第二节 《贷款通则》及相关贷款管理法律的缺陷第29-44页
  一、《贷款通则》总则中的法律问题第29-30页
  二、贷款管理对象中的法律问题第30-33页
   (一) “同一借款人”语义不明第31-32页
   (二) 借贷双方权利义务失衡第32-33页
  三、贷款管理要素中的法律问题第33-36页
   (一) 贷款分类方法需改进第33-34页
   (二) 贷款合同条款不健全第34-36页
  四、贷款管理体制中的法律问题第36-38页
   (一) 贷前调查多侧重表面财务第36-37页
   (二) 贷中审批程序流于形式第37-38页
   (三) 贷后管理方法落后第38页
  五、贷款退出机制中的法律问题第38-41页
   (一) 贷款保全规定可操作性差第39-40页
   (二) 资产证券化规定过于拘泥第40-41页
  六、银团贷款中的法律问题第41-44页
第三章 完善我国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建议第44-60页
 第一节 完善我国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44-46页
  一、是防范我国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第44页
  二、是全面应对金融开放挑战的重要举措第44-45页
  三、是维持贷款秩序和借贷双方权利的需要第45页
  四、是统一贷款监管理念的需要第45-46页
 第二节 完善贷款管理法律制度进程中的争议第46-48页
  一、扩大还是适当限制银行经营自主权?第46-47页
  二、姑息现状,还是堵住违法的漏洞?第47页
  三、银行是弱者,还是“霸王”?第47-48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原则第48-51页
  一、“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第48-49页
  二、相对稳定与适当前瞻性原则第49页
  三、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权的原则第49页
  四、合理把握强制性规定和贷款人经营自主权边界原则第49-50页
  五、与现行主要法律协调衔接原则第50页
  六、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原则第50-51页
 第四节 完善我国贷款管理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第51-60页
  一、完善贷款管理对象规定第51-52页
   (一) 扩张解释“同一借款人”第51页
   (二) 平衡设置当事人权利义务第51-52页
  二、完善贷款管理要素规定第52-55页
   (一) 建立贷款分类“二级评级体系”第52-54页
   (二) 健全合同条款,保障贷款安全第54-55页
  三、构架以区域为中心的贷款管理体制第55-57页
  四、科学设计贷款退出法律制度第57-59页
   (一) 细化贷款债权保全措施第57-58页
   (二) 搭建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平台第58-59页
  五、细化银团贷款管理制度第59-60页
结束语第60-62页
注释第62-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西部外国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啤酒新产品的开发及风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