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右旗生态环境评价及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4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论文工作量统计 | 第12-14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4页 |
| ·地层 | 第14-19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21页 |
| ·塔塔拉-阿勒上丹-乌仁图雅断裂带 | 第19页 |
| ·苏红图-宗乃山北麓断裂带 | 第19页 |
| ·阿拉善地块 | 第19-21页 |
| ·岩浆活动 | 第21页 |
| ·地貌 | 第21-24页 |
| 3 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 | 第24-41页 |
| ·生态环境研究的进展 | 第24-25页 |
| ·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现状及其方法 | 第25-29页 |
| ·多级关联评估方法 | 第29-41页 |
|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多级关联评估理论 | 第30-31页 |
| ·环境质量评价的关联模式识别模型 | 第31-35页 |
| ·多级群体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 第35-36页 |
| ·基于样本信息的生态环境系统权重分配方法 | 第36-41页 |
| ·赋权方法 | 第36-37页 |
| ·赋权信息源的相关矩阵 | 第37-38页 |
| ·关联矩阵的主成分信息提取 | 第38-39页 |
| ·原始因子集权重的计算 | 第39-41页 |
| 4 阿拉善右旗的生态环境评价 | 第41-54页 |
| ·阿拉善右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1-42页 |
| ·阿拉善右旗生态质量评价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 ·水资源的单级关联评价 | 第43-45页 |
| ·气候资源的单级关联评价 | 第45-46页 |
| ·阿拉善右旗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46-54页 |
| ·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讨论 | 第50-54页 |
| 5 阿拉善右旗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原因分析 | 第54-69页 |
| ·自然因素 | 第54-64页 |
| ·特殊的地质地貌 | 第55-56页 |
| ·气候因素 | 第56-60页 |
| ·气温因素 | 第57-58页 |
| ·降水量和蒸发量 | 第58-60页 |
| ·灾害性因素 | 第60-64页 |
| ·平均风速情况 | 第60页 |
| ·扬沙 | 第60-61页 |
| ·沙尘暴 | 第61-62页 |
| ·浮尘 | 第62-64页 |
| ·人为因素 | 第64-65页 |
| ·改善阿拉善生态环境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 第65-66页 |
| ·建立生态经济型的良性循环体系 | 第65页 |
| ·大力发展林业建设 | 第65-66页 |
| ·加强对沙漠绿洲的保护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 6 结论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情况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