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 ·细菌的分泌系统 | 第10-11页 |
| ·Ⅱ型分泌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植物青枯菌Ⅱ型分泌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青枯菌Ⅱ型分泌系统gsp基因簇12个基因的克隆 | 第19-28页 |
| ·材料 | 第19页 |
| ·方法 | 第19-23页 |
| ·青枯菌GMI 1000基因组DNA提取 | 第19-20页 |
| ·Ⅱ型分泌系统中12个Gsp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 | 第20-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青枯菌GMI 1000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页 |
| ·12个gsp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23-24页 |
| ·12个gsp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24-26页 |
| ·pGEM-T easy-gsp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26页 |
| ·pGEM-T easy-gsp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第26-27页 |
| ·小结及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青枯菌Ⅱ型分泌系统gsp基因诱饵库和捕获库的构建 | 第28-39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3页 |
| ·pGBKT7质粒载体的制备 | 第28-29页 |
| ·pGADT7质粒载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0页 |
| ·载体双酶切制备 | 第30-31页 |
| ·gsp基因的制备 | 第31-32页 |
| ·诱饵库和载体库的构建 | 第32-33页 |
| ·测序验证各基因的读框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构建gsp基因诱饵库和捕获库的流程图 | 第33-34页 |
| ·质粒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4页 |
| ·获得了具有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的线性诱饵及捕获载体 | 第34-35页 |
| ·gsp基因双酶切制备 | 第35-37页 |
| ·构建成功pGBKT7-gsp和pGADT7-gsp诱饵库及捕获库 | 第37页 |
| ·gsp基因插入片段的读框验证 | 第37-38页 |
| ·小结及讨论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Gsp蛋白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39-49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5页 |
| ·酵母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41页 |
| ·诱饵库和捕获库共转化酵母 | 第41-42页 |
| ·酵母质粒DNA提取 | 第42页 |
| ·质粒DNA扩增 | 第42-43页 |
| ·lacZ基因表达验证 | 第43-44页 |
| ·Gsp蛋白互作的再次验证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共转化酵母筛选流程图 | 第45-46页 |
| ·互作蛋白编码基因的确定 | 第46页 |
| ·lacZ基因表达再验证 | 第46-47页 |
| ·Gsp蛋白互作的再次验证 | 第47-48页 |
| ·小结及讨论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附表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