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能犯概述 | 第1-20页 |
一、不能犯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不能犯的立法例及体系安排 | 第8-11页 |
(一) 国外不能犯的立法例 | 第8-10页 |
(二) 不能犯的体系安排 | 第10-11页 |
三、不能犯的概念 | 第11-15页 |
(一) 不能犯的传统概念及其缺陷 | 第11-15页 |
(二) 笔者的观点 | 第15页 |
四、不能犯的成立要件 | 第15-17页 |
(一)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 第15-16页 |
(二) 行为性质不能完成犯罪 | 第16页 |
(三) 行为不能犯罪的原因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 | 第16-17页 |
(四) 行为的危险性(可罚的不能犯的行为具有危险性,而不可罚的不能犯的行为不具有危险性) | 第17页 |
五、不能犯的种类 | 第17-20页 |
(一) 根据行为是否具有对一定社会关系的危险性,将不能犯划分为可罚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 | 第17-18页 |
(二) 根据行为不能既遂的原因,将不能犯分为手段不能犯与对象不能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能犯的认定 | 第20-31页 |
一、学说简介 | 第20-25页 |
(一) 主观说 | 第21-22页 |
(二) 客观说 | 第22-25页 |
二、学说评价 | 第25-27页 |
三、笔者的观点 | 第27-31页 |
第三章 不能犯之相关问题研究 | 第31-37页 |
一、迷信犯与不能犯 | 第31-32页 |
(一) 迷信犯的概念、特征 | 第31页 |
(二) 手段不能犯与迷信犯的区别 | 第31-32页 |
二、幻觉犯与不能犯 | 第32-34页 |
(一) 幻觉犯的概念 | 第32-33页 |
(二) 幻觉犯与不能犯的区别 | 第33-34页 |
三、事实的欠缺与不能犯 | 第34-37页 |
(一) 事实的欠缺的概念 | 第34-35页 |
(二) 关于事实欠缺理论的移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不能犯的立法完善 | 第37-40页 |
一、现行立法之状况 | 第37-38页 |
二、不能犯的立法设想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