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2-3页 |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2-15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15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内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 第15-16页 |
(二) 国外(地区)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 第16-17页 |
(三) 国内外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19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法 | 第19页 |
(二) 调查、访问法 | 第19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9页 |
(四) 比较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1页 |
一、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20-23页 |
(一) 法律救济 | 第20页 |
(二)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 | 第20-21页 |
(三)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21-23页 |
二、我国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颐及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 教育法律纠纷案例分析 | 第23页 |
(二) 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23-25页 |
(三) 我国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三、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在教育上的功能与价值 | 第27-31页 |
(一) 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尊重人权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现代公民素质 | 第27-28页 |
(二) 有助于建立民主、自由、和谐而充满活力的教育场所 | 第28-29页 |
(三)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领域内的权利冲突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 | 第31-54页 |
一、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的概念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受教育权(Right to Education)的概念与特点 | 第31-34页 |
(二) 受教育权的可诉性 | 第34-35页 |
二、作为人权的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 | 第35-42页 |
(一) 人的可教育性与受教育权的人权本质 | 第35-37页 |
(二) 作为人权的受教育权可诉性 | 第37-41页 |
(三) 作为人权的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对我国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作为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 | 第42-47页 |
(一)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及其可诉性 | 第42-46页 |
(二) 受教育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 | 第46-47页 |
四、作为教育法上受教育者权利的可诉性 | 第47-54页 |
(一) 宪法上受教育权的具体化影响受教育权的可诉性 | 第47-48页 |
(二) 受教育权的具体化策略-以劳动权为借鉴 | 第48-49页 |
(三) 我国教育法上的受教育者权利及其可诉性 | 第49-54页 |
第三章 受教育权法律关系分析 | 第54-74页 |
一、受教育权法律关系 | 第54-55页 |
二、国外关于学校法律关系的代表性理论 | 第55-62页 |
(一)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55-58页 |
(二) 教育契约关系理论 | 第58-59页 |
(三) “代替父母”理论(in loco Parentis) | 第59-61页 |
(四) 学校(学区)豁免权理论 | 第61-62页 |
三、受教育权法律关系变革-以学校法律关系的历史演变为视角 | 第62-68页 |
(一)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法律关系中的反映 | 第62-65页 |
(二) 市场关系对学校法律关系的影响 | 第65-68页 |
四、我国受教育权法律关系性质及其法律救济制度的选择适用 | 第68-74页 |
(一) 关于学校法律关系性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批判 | 第68-72页 |
(二) 我国受教育权法律关系性质及法律救济制度的选择适用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 | 第74-96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74-82页 |
(一) 英国 | 第74-78页 |
(二) 美国 | 第78-82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82-93页 |
(一) 德国 | 第82-85页 |
(二) 日本 | 第85-90页 |
(三) 台湾地区 | 第90-93页 |
三、评价与借鉴 | 第93-96页 |
(一) 各国(地区)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深受教育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93-94页 |
(二) 在建构我国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过程中应当借鉴之处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原理 | 第96-115页 |
一、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本质-教育法治化 | 第96-100页 |
(一)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是实现受教育权的重要保障 | 第96-97页 |
(二)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是教育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 第97-99页 |
(三)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体现 | 第99-100页 |
二、福利国家背景下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100-104页 |
(一) 教育司法审查-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 | 第100-102页 |
(二) 司法能动主义影响下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 第102-104页 |
三、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合理性-司法有限审查 | 第104-109页 |
(一) 司法审查权与教育行政权的合理界限 | 第104-105页 |
(二) 司法审查中学生人身自由与学校秩序的合理界限 | 第105-106页 |
(三) 司法审查权与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合理界限 | 第106-109页 |
四、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多元化机制 | 第109-115页 |
(一) 现代人权救济机制的多元化趋势 | 第109页 |
(二) 福利国家实现正义的途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 | 第109-111页 |
(三) 社会自治与纠纷解决方式 | 第111-112页 |
(四)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多元化机制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 第115-143页 |
一、受教育权之非诉讼救济途径—学生申诉制度的建构 | 第115-124页 |
(一) 学生申诉权法理探析 | 第115-118页 |
(二) 我国学生申诉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 第118-124页 |
二、受教育权之诉讼救济途径--教育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124-133页 |
(一) 受教育权诉讼救济制度的梳理 | 第124-127页 |
(二) 受教育权行政诉讼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127-133页 |
三、受教育权之特别救济途径-教育公益诉讼制度探索 | 第133-143页 |
(一) 教育公益诉讼制度-“为了孩子的明天起诉” | 第133-136页 |
(二) 国外教育公益诉讼制度 | 第136-139页 |
(三) 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建构初探 | 第139-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