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城市化涵义及国内外研究进程 | 第9-13页 |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9-10页 |
(一) 城市化的概念 | 第9页 |
(二) 城市化的内涵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国外城市化研究历程回顾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 | 第11-13页 |
第二章、城市化相关理论认知 | 第13-18页 |
一、城市化发展进程规律 | 第13-15页 |
(一)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 第13-14页 |
(二) 城市化的集聚与扩散规律 | 第14页 |
(三) 城市化的推拉因规律 | 第14页 |
(四)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共进规律 | 第14-15页 |
二、城市化空间增长模式 | 第15-16页 |
(一) 圈层式 | 第15页 |
(二) 点轴式 | 第15页 |
(三) 带状扩展式 | 第15-16页 |
(四) 飞地式 | 第16页 |
三、新型城市化战略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城市更新论 | 第16-17页 |
(二) 可持续发展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长春市现状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分析 | 第18-35页 |
一、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演进轨迹 | 第18-21页 |
(一) 城市化孕育及启蒙期(1949 年以前) | 第18-19页 |
(二) 城市化成长及壮大期(1949—1960 年) | 第19页 |
(三) 城市化动荡及萧条期(1961—1977 年) | 第19-20页 |
(四) 城市化复苏及飞跃期(1978 至今) | 第20-21页 |
二、长春市现状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评 | 第21-28页 |
(一) 长春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考察 | 第21-22页 |
(二) 多城市对比分析与评价 | 第22-28页 |
三、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处于城市化迅速推进阶段 | 第28-29页 |
(二) 城市化的地域非均衡发展 | 第29-30页 |
(三) 向心型城市化与郊区化现象并存 | 第30页 |
(四) 城市化空间形态表现为单中心极核型结构 | 第30页 |
四、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分析 | 第30-35页 |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非耦合关联 | 第30-31页 |
(二) 区域二元结构现象突出 | 第31-32页 |
(三) 城市的主导产业单一,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 第32-33页 |
(四) 社会就业压力大,城市化动力不足 | 第33-34页 |
(五)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 第34-35页 |
第四章、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市化战略对策 | 第35-51页 |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趋势 | 第35-36页 |
(一) 世界城市趋势的初现 | 第35页 |
(二) 城市群研究的深入 | 第35-36页 |
(三) 都市区规划的兴起 | 第36页 |
二、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区域背景 | 第36-38页 |
(一) 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全球化 | 第36-37页 |
(二) 城市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 | 第37页 |
(三) 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 第37页 |
(四) 长春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 | 第37-38页 |
(五)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 第38页 |
三、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8-41页 |
(一) 产业结构的空间转移与结构优化 | 第38-39页 |
(二) 城市信息化浪潮的高涨 | 第39页 |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的实施 | 第39-40页 |
(四) 开发区蓬勃发展的态势 | 第40-41页 |
(五) 城市文化辐射范围的扩大 | 第41页 |
四、长春市城市化的战略目标 | 第41-44页 |
(一) 城市化水平发展目标 | 第41-42页 |
(二) 城市化速度发展目标 | 第42-43页 |
(三) 城市化质量发展目标 | 第43-44页 |
五、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演化进程 | 第44-45页 |
(一) 长春市城市化空间拓展的限制因素 | 第44页 |
(二) 长春市城市化空间拓展过程 | 第44-45页 |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对策 | 第45-51页 |
(一) 都市圈带动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45-46页 |
(二) 精明增长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 | 第46-47页 |
(三) 集聚与联动的产业发展战略 | 第47-48页 |
(四) 信息化带动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 第48-49页 |
(五) 多方融资的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 第49页 |
(六)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发展战略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