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船山以前的《大学》诠释 | 第11-19页 |
| ·“由子超经”:《大学》经典地位的变迁 | 第11-14页 |
| ·《大学》诠释的二元化格局 | 第14-19页 |
| 第二章 船山《大学》诠释著作及其基本倾向 | 第19-31页 |
| ·著作年代之一般性考察 | 第20-25页 |
| ·《读四书大全说》与《礼记章句》:研究座标 | 第20-22页 |
| ·其他著作的推定 | 第22-25页 |
| ·船山《大学》诠释作品的基本学术倾向 | 第25-31页 |
| ·明清学术思想转型视野下的《四书稗疏》、《四书考异》 | 第25-27页 |
| ·“道”:文本认定的最终裁成 | 第27-31页 |
| 第三章 合心性以言“明德” | 第31-40页 |
| ·朱、王“明德”之释 | 第31-33页 |
| ·船山“明德之心”的两层含义 | 第33-36页 |
| ·诠释的策略:“因心说性” | 第36-40页 |
| 第四章 格物为始教 | 第40-50页 |
| ·“知止”:为学之头脑 | 第40-43页 |
| ·“格物为始教” | 第43-50页 |
| ·“先后”、“先後”之辨 | 第44-45页 |
| ·释“格物” | 第45-50页 |
| 第五章 “新民”在人性史中展开 | 第50-61页 |
| ·“新民”与“亲民” | 第50-56页 |
| ·“新民”诠释与“成德之道”的分裂 | 第50-53页 |
| ·“亲民”诠释下的“成德之道” | 第53-56页 |
| ·“新民”在人性史中的展开 | 第56-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