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本文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理论综述 | 第14-24页 |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特点 | 第14-1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16-18页 |
·适合证券化的资产特征 | 第18页 |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 | 第18-20页 |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程序 | 第20-24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融资现状考察 | 第24-32页 |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分析 | 第24-27页 |
·我国高校收入来源的基本渠道 | 第24-25页 |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财政投入在高校经费来源中比例减少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常见的几种融资方式在高校融资上的局限性分析 | 第27-32页 |
·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高校融资中的局限性 | 第28页 |
·股票融资方式在高校融资中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银团贷款融资方式在高校融资中的局限性 | 第29页 |
·BOT 融资方式在高校融资中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融资租赁方式在高校融资中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42页 |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破产隔离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风险 | 第32-33页 |
·发起人扩大了融资对象 | 第33页 |
·信用增强和评级降低融资双方交易成本 | 第33-34页 |
·改善资本结构和优化财务状况 | 第34页 |
·为投资者提高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 | 第34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 第34-42页 |
·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保证和供给保证 | 第34-37页 |
·资产证券化的制度保证 | 第37-38页 |
·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38-39页 |
·高校教育资产符合资产证券化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要求 | 第39-40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案例的借鉴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模式设计 | 第42-57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各环节设计 | 第42-50页 |
·高校证券化资产的选择设计 | 第42-44页 |
·我国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 SPV 选择设计 | 第44-46页 |
·保证资产“真实出售”的合同结构设计 | 第46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交易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高校资产支持证券产品选择和设计 | 第47-48页 |
·发行证券的信用增强和信用评级设计 | 第48-49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设计 | 第49-50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运作程序 | 第50-53页 |
·推行高校资产证券化的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53-57页 |
·对资产证券化融资功能的认识不深入 | 第53-54页 |
·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 第54页 |
·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的实现障碍 | 第54-55页 |
·税收政策上的问题 | 第55页 |
·信用增级的问题 | 第55页 |
·市场的监管问题 | 第55-57页 |
第六章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 第57-69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所特有的风险及对策 | 第57-63页 |
·高校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风险 | 第57-59页 |
·高校作为服务商存在的风险 | 第59页 |
·定价风险 | 第59-61页 |
·产品设计风险 | 第61页 |
·高校自身经营与管理的风险 | 第61-63页 |
·ABCP 在中国推出的风险 | 第63页 |
·一般资产证券化融资所具有的共同风险及对策 | 第63-66页 |
·信用风险 | 第63-64页 |
·交易结构风险 | 第64页 |
·提前偿还风险 | 第64-65页 |
·利率风险 | 第65页 |
·法律风险 | 第65页 |
·权威社会中介机构的缺位 | 第65-66页 |
·我国现阶段有利于高校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对策 | 第66-69页 |
·信用评级与金融担保体系的建设 | 第66-67页 |
·改革法律、税收制度 | 第67页 |
·大力培育与发展资本市场,丰富市场投资主体的层次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