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末敏弹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 ·国内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 第17页 |
| ·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态 | 第17页 |
| ·其它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2 目标和背景红外辐射特性 | 第21-40页 |
| ·热辐射理论 | 第21-24页 |
| ·基尔霍夫定律 | 第21页 |
| ·普朗克定律 | 第21-22页 |
|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 第22-23页 |
| ·维恩位移定律 | 第23-24页 |
|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 第24-25页 |
| ·辐射对比度 | 第25-26页 |
| ·红外辐射强度计算 | 第26-27页 |
| ·坦克与地物背景红外辐射特性 | 第27-39页 |
| ·目标与背景的关系 | 第27-28页 |
| ·影响坦克目标与地物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因素 | 第28-31页 |
| ·坦克的红外辐射特性 | 第31-35页 |
| ·典型地物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 | 第35-39页 |
| ·红外图像的主要特点 | 第39-40页 |
| 3. 简易红外成像起爆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40-72页 |
| ·末敏弹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 第40-41页 |
| ·红外成像器件的设计 | 第41-52页 |
| ·探测器基本特性参数的描述 | 第41-43页 |
| ·探测器元数的确定 | 第43-46页 |
| ·波段的选择 | 第46-48页 |
| ·探测器与致冷器的考虑 | 第48-52页 |
| ·微型高压气瓶的设计 | 第52-54页 |
| ·光学系统设计 | 第54-60页 |
| ·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的设计 | 第57-58页 |
| ·消杂散光设计 | 第58-59页 |
| ·光学结构件设计 | 第59-60页 |
| ·主要性能测试与结果 | 第60页 |
| ·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60-65页 |
| ·光电导探测器的偏置电路 | 第60-61页 |
| ·低噪声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61-65页 |
| ·系统性能分析与计算 | 第65-69页 |
| ·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69-72页 |
| ·气瓶开启电路及拔销器控制电路 | 第70-72页 |
| 4. 简易红外图像实时处理系统设计 | 第72-107页 |
| ·TMS320F240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特点 | 第72-75页 |
| ·TMS320F240DSP总体结构 | 第72-73页 |
| ·TMS320F240DSP总线结构 | 第73-74页 |
| ·中央处理单元 CPU | 第74-75页 |
| ·存储器和I/O空间 | 第75页 |
| ·TMS320F240DSP片内外设 | 第75-78页 |
| ·模拟/数字转换(ADC)模块 | 第75-77页 |
| ·数字I/O端口 | 第77页 |
| ·串行外设接口(SPI)模块 | 第77-78页 |
| ·本系统信号处理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78-81页 |
| ·时钟电路设计 | 第78页 |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78-80页 |
| ·数字I/O端口的设定 | 第80页 |
| ·串行外设接口(SPI)的设定 | 第80-81页 |
| ·简易红外图像的信号处理 | 第81-95页 |
| ·信号的获取 | 第81-82页 |
| ·红外目标图像实时处理方法 | 第82-84页 |
| ·红外目标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 第84-87页 |
| ·低分辨率红外目标的特征描述与提取 | 第87-88页 |
| ·目标类型识别 | 第88-95页 |
| ·最佳起爆点的控制研究 | 第95-103页 |
| ·弹轴与光轴夹角β与其在地面上投影夹角Δφ之间的关系 | 第95-98页 |
| ·起爆时间的确定 | 第98-100页 |
| ·弹轴与光轴之间夹角β的确定 | 第100-103页 |
| ·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 | 第103-107页 |
| 5 系统扫描平台 | 第107-117页 |
| ·系统扫描平台的构成 | 第107-108页 |
| ·小型数据采集与回放测量系统 | 第108-113页 |
| ·PC/104的特点 | 第109页 |
| ·基于 PC/104架构的数据采集与回放测量系统设计 | 第109-111页 |
| ·数据采集与回放测量系统工作过程 | 第111-112页 |
| ·数据采集与回放测量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简介 | 第112-113页 |
| ·室内试验系统的建立及系统性能的验证 | 第113-117页 |
| 6 系统性能验证与结论 | 第117-126页 |
| ·外场试验数据的采集及目标模型库的建立 | 第117-124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4-126页 |
| 7 结束语 | 第126-130页 |
| ·工作总结 | 第126-128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8页 |
| ·进一步技术研究 | 第128-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0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