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氮氧化物的形成 | 第10-12页 |
·国内外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政策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13-25页 |
·燃烧过程控制技术 | 第13页 |
·尾气控制技术 | 第13-18页 |
·催化分解法 | 第13-14页 |
·吸附法 | 第14页 |
·液体吸收法 | 第14-15页 |
·生物净化法 | 第15-16页 |
·等离子体法 | 第16-17页 |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 第17-18页 |
·催化氧化NO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催化氧化NO的催化剂材料 | 第18-20页 |
·协同技术的应用 | 第20-22页 |
·光催化技术的协同应用 | 第20-21页 |
·等离子体的协同应用 | 第21页 |
·液相催化氧化法协同应用 | 第21-22页 |
·催化氧化NO研究结论 | 第22-23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和催化剂制备原理 | 第25-33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系统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28页 |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催化剂表征系统 | 第29页 |
·催化剂制备原理 | 第29-33页 |
·聚乙二醇物理化学特性 | 第29-30页 |
·MnFeO_x催化剂制备过程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催化剂前躯体成分筛选 | 第33-42页 |
·双组分筛选 | 第33-35页 |
·不同双组分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未焙烧的双组分催化剂性能 | 第33-34页 |
·焙烧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 第34-35页 |
·催化剂前躯体筛选 | 第35-41页 |
·不同前躯体的催化剂制备 | 第35-36页 |
·锰盐的影响 | 第36页 |
·铁盐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锰、铁盐制备的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聚乙二醇和铁的影响 | 第42-54页 |
·聚乙二醇的影响 | 第42-49页 |
·清洗液对比 | 第42-43页 |
·清洗后滤液的不同pH值得到的催化剂 | 第43页 |
·溶液组合方式、投加顺序及表征结果 | 第43-47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3-44页 |
·溶液组合方式与投加顺序的研究结果 | 第44-47页 |
·无醇与有醇的锰-铁催化剂 | 第47-49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7页 |
·对比无醇与有醇的锰-铁催化剂及表征结果 | 第47-49页 |
·铁的影响 | 第49-53页 |
·对比有醇的锰氧化物与锰-铁氧化物及催化剂表征 | 第49-51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9-50页 |
·实验与表征研究结果 | 第50-51页 |
·对比无醇的锰氧化物与锰-铁氧化物及催化剂表征 | 第51-53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51页 |
·实验与表征研究结果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催化剂制备条件与配方的筛选优化实验研究 | 第54-65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54页 |
·正交实验确定 | 第54-56页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56-59页 |
·软件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9-61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催化剂制备条件和配方优化 | 第65-79页 |
·焙烧温度影响及表征结果 | 第65-67页 |
·聚乙二醇用量影响及表征结果 | 第67-70页 |
·Mn~(7+):Mn~(2+)比例影响及表征结果 | 第70-72页 |
·(Mn~(7+)+Mn~(2+)):Fe~(3+)比例影响及表征结果 | 第72-73页 |
·搅拌水浴温度影响 | 第73-74页 |
·催化剂稀土改性 | 第74-75页 |
·催化剂抗水性能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建议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附录B-参加科研项目 | 第92-93页 |
附录C-获奖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