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 有关理论研究的动态 | 第8-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观点 | 第9-10页 |
第一章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忧思 | 第10-16页 |
一、当代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 第10-11页 |
(一) 资源朝着耗竭的方向发展 | 第10页 |
(二) 环境污染超过其自净修复能力 | 第10-11页 |
(三) 气候恶劣化程度提高 | 第11页 |
(四) 生态系统明显退化 | 第11页 |
二、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忧思 | 第11-16页 |
(一) 经济增长的“极限”之忧 | 第11-12页 |
(二) 社会生活的“熵增”之忧 | 第12-14页 |
(三) 自然生态的“热寂”之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引发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 第16-27页 |
一、自然根源 | 第16-19页 |
(一) 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及统一性 | 第16-18页 |
(二) 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矛盾冲突 | 第18-19页 |
二、经济根源 | 第19-21页 |
(一) 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机制的负面效应 | 第19页 |
(二)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影响 | 第20页 |
(四) 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的矛盾 | 第20-21页 |
(五) 环境保护投资不足的影响 | 第21页 |
三、社会根源 | 第21-23页 |
(一) 环境管理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 第21-22页 |
(二)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 第22页 |
(三) 代际负外部性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 第22-23页 |
四、思想根源 | 第23-27页 |
(一) 人与自然对立和对抗的自我论证 | 第23-25页 |
(二) “自我论证”的理论困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人与自然友好共处的哲学阐释 | 第27-37页 |
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远古梦想 | 第27-29页 |
(一) 古希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 第27页 |
(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 第27-28页 |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早启迪 | 第28-29页 |
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29-31页 |
(一) 自然向人生成原始的直接统一 | 第29页 |
(二) 自然与人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 第29-30页 |
(三) 自然与人更是一种道德理想状态的统一 | 第30页 |
(四)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思想意义 | 第30-31页 |
三、后现代视角的生态观 | 第31-33页 |
(一)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 第31-32页 |
(二) 生态环境运行的规律性 | 第32-33页 |
(三) 生态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第33页 |
四、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超越 | 第33-37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 | 第34-35页 |
(二)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35页 |
(三) 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辩证法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创新 | 第37-45页 |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思路 | 第37-40页 |
(一)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发挥环境保护优势 | 第37-38页 |
(二) 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 第38页 |
(三) 构建非线性生态文明发展路径 | 第38-39页 |
(四) 走“成本内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9-40页 |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模式 | 第40-42页 |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模式 | 第40页 |
(二) 清洁、循环式的生产模式 | 第40-41页 |
(三) 适度公平绿色的消费模式 | 第41页 |
(四) 环境友好的科技文化模式 | 第41-42页 |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机制 | 第42-45页 |
(一) 生态环境的协调、管理机制 | 第42页 |
(二) 生态环境平衡的法律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三)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标实现机制 | 第43页 |
(四)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织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