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隧道病害分析的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隧道病害分析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隧道病害的常见类型 | 第13-14页 |
·隧道病害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病害检测 | 第14-15页 |
·病害原因分析 | 第15页 |
·病害处治对策 | 第15页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大丽高速下山口隧道工程概况及隧道衬砌裂损简介 | 第19-29页 |
·大理-丽江高速公路下山口隧道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技术标准 | 第19页 |
·隧道建设条件 | 第19-20页 |
·隧道围岩岩体特征 | 第20-21页 |
·BQ值分级法 | 第20-21页 |
·围岩弹性纵波速分级法 | 第21页 |
·隧道设计概述 | 第21-23页 |
·洞口位置的确定以及洞门设计 | 第21-22页 |
·隧道衬砌设计 | 第22-23页 |
·隧道衬砌裂损病害研究 | 第23-27页 |
·衬砌病害定义及分类 | 第23页 |
·衬砌病害分类 | 第23-25页 |
·衬砌裂损机理 | 第25-26页 |
·衬砌裂缝分类 | 第26-27页 |
·衬砌病害危害 | 第27页 |
·本章小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TSP地质超前预报在下山口隧道中的应用 | 第29-39页 |
·隧道TSP超前预报简介 | 第29-32页 |
·TSP测量原理 | 第29-30页 |
·TSP测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大丽高速下山口隧道TSP超前预报试验 | 第32-37页 |
·TSP地质超前预报概述 | 第32页 |
·检测原理和设备 | 第32-33页 |
·TSP探测结果 | 第33-36页 |
·预报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 | 第36-37页 |
·大丽高速下山口隧道TSP地质超前预报结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下山口隧道雷达波分析 | 第39-51页 |
·地质雷达简介 | 第39-41页 |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地质雷达的应用 | 第40-41页 |
·大丽高速下山口隧道病害地质雷达波检测及分析 | 第41-44页 |
·下山口隧道初期支护病害诊断方法 | 第41-43页 |
·下山口隧道地质雷达检测参数的选取 | 第43-44页 |
·大丽高速下山口隧道病害雷达波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地质雷达探测图像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病害出现地质雷达探测图像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汇总 | 第49页 |
·病害检测结论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五章 FLAC3D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 第51-71页 |
·FLAC3D概述 | 第51-5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2-62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下山口隧道施工监控量测 | 第54-57页 |
·Mohr-Coulomb模型计算方法 | 第57-62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隧道整体FLAC3D数值模拟 | 第62-65页 |
·初期支护开裂段FLAC3D数值模拟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主要欠缺点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9-81页 |
附录B FLAC3D数值模拟数据流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