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0、导论 | 第7-11页 |
| (一) 理论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结构 | 第10-11页 |
| 一、晋商股份制及其种类划分 | 第11-16页 |
| (一) 银股(财力股) | 第11-12页 |
| (二) 顶身股 | 第12-16页 |
| 1. 晋商顶身股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2. 顶身股的员工种类 | 第13-14页 |
| 3. 顶身股的方式 | 第14-16页 |
| 二、顶身股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16-23页 |
| (一) 人力资本的形成 | 第16页 |
| (二) 清晰的产权——内部原因 | 第16-17页 |
| (三) 顶身股制度的约束机制——外部原因 | 第17-19页 |
| (四) 顶身股制度对财东和经理都有利 | 第19-23页 |
| 三、晋商顶身股制度的激励作用及其优点 | 第23-32页 |
| (一) 产权性激励机制 | 第23-25页 |
| (二) 层次性激励机制 | 第25-26页 |
| (三) 权力地位的激励 | 第26-27页 |
| 1. 经理全权负责 | 第26页 |
| 2. 经理负盈不负输 | 第26-27页 |
| (四) 顶身股制度的优点 | 第27-32页 |
| 1. 巧妙的解决了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27-29页 |
| 2. 合理的解决了如何设定代理人业绩评价的标准问题 | 第29-32页 |
| (1) 谨慎选用经理 | 第29页 |
| (2) 加大对经营者的激励 | 第29-32页 |
| 四、晋商顶身股制度对企业产权安排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五、晚期晋商顶身股制度的不适应性和无效率 | 第34-37页 |
| (一) 高度集中的总经理决策机制挤压了有效的制度空间 | 第34-35页 |
| (二) 财东所有权能的有限防碍了晋商企业质的飞跃 | 第35-37页 |
| 1. 财东不能准确地看清企业的发展方向 | 第35-36页 |
| 2 企业的制度变迁缺乏强制性 | 第36-37页 |
| 六、几点启示 | 第37-39页 |
| (一)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 第37页 |
| (二) 建立正式的制度约束机制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后记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