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 通俗教育与社会教育 | 第10页 |
2. 平民教育与社会教育 | 第10-11页 |
3. 民众教育与社会教育 | 第11页 |
二、研究概况回顾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 近代社会教育的专门著述与论文 | 第11-12页 |
2. 近代天津社会教育的著述及论文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天津社会教育的萌芽 | 第15-20页 |
一、清末新政与天津社会教育的萌芽 | 第15-16页 |
二、社会教育设施的出现 | 第16-18页 |
1. 各类学堂的设立 | 第16页 |
2. 办阅报所 | 第16-17页 |
3. 办宣讲所 | 第17-18页 |
4. 办图书馆 | 第18页 |
三、萌芽时期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以通俗教育为主体的天津社会教育(1912-1919) | 第20-26页 |
一、林墨青与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的通俗教育活动 | 第20-22页 |
二、各类通俗教育学校的建立 | 第22-24页 |
1. 露天学校 | 第22-23页 |
2. 贫民半日学校 | 第23-24页 |
三、社会教育的多元化与一致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以平民教育为主体的天津社会教育(1919-1927) | 第26-33页 |
一、民间自发的平教运动与各类平民学校的设立 | 第26-28页 |
二、政府推动的平教运动与各类平民学校的设立 | 第28-31页 |
三、天津广智馆的建立与其他社会教育设施的扩充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以民众教育为主体的天津社会教育(1927-1937) | 第33-42页 |
一、识字运动与民众补习学校的建立 | 第34-38页 |
1. 天津识字宣传运动委员会与识字运动的宣传和调查 | 第34-36页 |
2. 民众补习学校的建立 | 第36-38页 |
二、民众教育馆的建立与其他社会教育设施的繁荣 | 第38-42页 |
第五章 民国前期天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42-48页 |
一、各类社会教育学校学生的二次失学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1. 缺少合适的教材 | 第42页 |
2. 学时问题 | 第42-44页 |
3. 经费与战乱 | 第44-45页 |
4. 缺少专业的人员 | 第45-46页 |
二、社会教育的覆盖率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