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 第16-1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1.2 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 | 第23-51页 |
2.1 研究对象和文献搜集 | 第23-26页 |
2.2 文献搜集的依据和过程 | 第26页 |
2.3 国内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26-34页 |
2.3.1 国内资源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26-30页 |
2.3.2 国内城市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30-34页 |
2.4 国外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34-48页 |
2.4.1 国外资源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34-37页 |
2.4.2 国外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述评 | 第37-46页 |
2.4.3 环境管制与竞争力 | 第46-48页 |
2.5 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1页 |
第3章 资源生产率的基本理论 | 第51-73页 |
3.1 传统的经济系统 | 第51-54页 |
3.1.1 传统经济系统 | 第51-52页 |
3.1.2 稀缺的自然资本 | 第52-53页 |
3.1.3 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3.2 宏观经济的最大和最佳规模 | 第54-56页 |
3.2.1 规模是经济学独立的基本问题 | 第54-55页 |
3.2.2 宏观经济的不同规模 | 第55-56页 |
3.3 资源生产率的内涵 | 第56-60页 |
3.3.1 资源生产率的定义 | 第56-59页 |
3.3.2 资源生产率的模型 | 第59页 |
3.3.3 资源生产率与减物质化 | 第59-60页 |
3.4 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基础 | 第60-63页 |
3.4.1 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 第60-61页 |
3.4.2 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分析 | 第61-63页 |
3.5 资源生产率与环境 | 第63-67页 |
3.6 环境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7-71页 |
3.7 资源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 | 第71-72页 |
3.8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资源生产率与物质流分析 | 第73-102页 |
4.1 从代谢论到物质流核算 | 第73-75页 |
4.2 物质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第75-84页 |
4.2.1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基础经济 | 第75-76页 |
4.2.2 物质流分析的代谢主体 | 第76页 |
4.2.3 物质流分析的系统边界 | 第76-77页 |
4.2.4 物质流分析的框架 | 第77-78页 |
4.2.5 物质流分析的物质平衡修订 | 第78-79页 |
4.2.6 物质流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79-80页 |
4.2.7 物质流核算项目分类 | 第80-83页 |
4.2.8 经济系统的资源效率 | 第83-84页 |
4.3 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状况 | 第84-86页 |
4.3.1 国家层次物质流分析 | 第84-85页 |
4.3.2 中国国家物质流研究 | 第85-86页 |
4.4 国家的重量 | 第86-88页 |
4.5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生产率 | 第88-96页 |
4.5.1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生产率构造 | 第88-89页 |
4.5.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生产率国别差异 | 第89-91页 |
4.5.3 资源生产率的物质减量与反弹效应 | 第91-96页 |
4.6 资源生产率与脱钩之间的关系 | 第96-100页 |
4.7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 | 第102-128页 |
5.1 可持续与竞争力 | 第102-103页 |
5.2 绿色渗透与市场竞争 | 第103-104页 |
5.3 环境管制与竞争力分析 | 第104-107页 |
5.4 资源生产率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107-110页 |
5.5 资源生产率与绿色竞争力 | 第110-116页 |
5.5.1 污染等于无效率 | 第110-111页 |
5.5.2 创新与资源生产率 | 第111-112页 |
5.5.3 资源生产率与知识经济 | 第112-114页 |
5.5.4 资源生产率与绿色竞争力 | 第114-116页 |
5.6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基本假说 | 第116-117页 |
5.6.1 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假定 | 第116页 |
5.6.2 环保与竞争力不必然相互抵换的假定 | 第116-117页 |
5.6.3 动态的竞争力假定 | 第117页 |
5.7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绿色竞争力模型 | 第117-125页 |
5.8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设计原则 | 第125-126页 |
5.9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 第126-127页 |
5.10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6章 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与物质流分析 | 第128-154页 |
6.1 分析方法 | 第129-134页 |
6.1.1 分析框架 | 第129-130页 |
6.1.2 物质流核算的物质平衡 | 第130页 |
6.1.3 物质类型划分 | 第130-131页 |
6.1.4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131-134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52页 |
6.2.1 物质总需求与直接物质输入 | 第134-136页 |
6.2.2 物质消耗强度 | 第136-137页 |
6.2.3 物质生产力 | 第137-138页 |
6.2.4 资源生产率 | 第138-139页 |
6.2.5 反弹效应、减量效应和增长效应分析 | 第139-140页 |
6.2.6 市内总排放 | 第140页 |
6.2.7 物质总排放产出率 | 第140-141页 |
6.2.8 净增存量 | 第141页 |
6.2.9 循环利用率 | 第141-142页 |
6.2.10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142-143页 |
6.2.11 环境冲击影响分析 | 第143-145页 |
6.2.12 上海市2003年物质流全景 | 第145-148页 |
6.2.13 2003年上海市物质总需求分析 | 第148-150页 |
6.2.14 2003年物质消耗强度 | 第150页 |
6.2.15 2003年物质生产力比较 | 第150-151页 |
6.2.16 2003年资源生产率的比较 | 第151-152页 |
6.2.17 基于物质流指标的上海市循环经济战略目标 | 第152页 |
6.3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7章 上海市的绿色竞争力 | 第154-179页 |
7.1 上海市的绿色竞争力 | 第154-156页 |
7.2 上海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6-178页 |
7.2.1 需求因素 | 第156-159页 |
7.2.2 企业的清洁生产 | 第159-160页 |
7.2.3 上海市上海市的人才状况(生产要素) | 第160-164页 |
7.2.4 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集群) | 第164-178页 |
7.3 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8章 资源生产率和绿色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 第179-203页 |
8.1 发达国家环境政策发展的趋势 | 第179-180页 |
8.2 管制性政策与市场性政策的比较 | 第180-181页 |
8.3 世界银行的环境政策 | 第181-187页 |
8.3.1 世界银行的环境政策矩阵 | 第181-182页 |
8.3.2 世界银行的环境政策矩阵中的政策手段 | 第182-186页 |
8.3.3 政策实例 | 第186-187页 |
8.4 构建资源生产率和绿色竞争力的政策矩阵 | 第187-190页 |
8.4.1 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绿色竞争力的政策矩阵 | 第187-188页 |
8.4.2 输入端资源管理的实例 | 第188-189页 |
8.4.3 输出端污染管理的实例 | 第189-190页 |
8.5 上海市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绿色竞争力的政策设计 | 第190-202页 |
8.5.1 土地领域的政策设计 | 第190-193页 |
8.5.2 能源领域的政策设计 | 第193-195页 |
8.5.3 水资源领域的政策设计 | 第195-198页 |
8.5.4 材料和废弃物资源领域 | 第198-202页 |
8.6 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9章 总结和建议 | 第203-206页 |
9.1 论文总结 | 第203页 |
9.2 认识和建议 | 第203-205页 |
9.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205-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6页 |
附录A 1990~2003年上海市的物质流分析计算结果 | 第216-21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