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 简写列表 | 第12-13页 |
| 正文 | 第13-75页 |
| 1 引言 | 第13-22页 |
| ·神经细胞间以突触为基本单元传递信息 | 第13页 |
| ·突触传递 | 第13-19页 |
| ·突触传递的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 ·突触传递实现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 第14-16页 |
| ·突触神经递质释放和囊泡循环转运 | 第16-19页 |
| ·钙离子和蛋白激酶A 对于突触囊泡循环的调控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2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细胞培养 | 第22-23页 |
| ·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DRG)的急性分离 | 第22页 |
|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22-23页 |
| ·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制作 | 第23页 |
| ·电生理测量 | 第23-24页 |
| ·膜片钳记录 | 第23页 |
| ·膜电容测量 | 第23-24页 |
| ·单胺类物质安培法测量 | 第24页 |
| ·测钙 | 第24页 |
| ·光解钙离子复合物 | 第24-25页 |
| ·FM 染料成像 | 第25页 |
| ·PKA 活性测量 | 第25-26页 |
| ·转染 | 第26页 |
| ·化学试剂 | 第26页 |
|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26-27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7-68页 |
| ·DRG 神经元胞体的CDS 和CIVDS 的比较 | 第27-36页 |
| ·DRG 神经元胞体存在CDS 和CIVDS | 第27-31页 |
| ·去极化引起的CIVDS 与CDS 的动力学的比较 | 第31-36页 |
| ·DRG 神经元胞体的CIVDS-RE 和RME | 第36-54页 |
| ·不依赖Ca~(2+)的与CIVDS-RE | 第36-38页 |
| ·神经电活性对于CIVDS-RE 的调控 | 第38-43页 |
| ·频率依赖性的CIVDS-RE 由PKA 介导 | 第43-47页 |
| ·CIVDS-RE 不需要dynamin 的参与 | 第47-50页 |
| ·受体介导的胞吞的FM 荧光观察 | 第50-54页 |
| ·胞外钙离子抑制DRG 神经元CDS | 第54-68页 |
| ·DRG 神经元胞体存在ECIS | 第54-62页 |
| ·胞内PKA 水平调控CDS | 第62-64页 |
| ·神经电活性调制PKA 增强CDS | 第64-68页 |
| 4 讨论 | 第68-72页 |
| ·DRG 神经元胞体上存在的几种囊泡转运形式 | 第68页 |
| ·DRG 神经元CIVDS-RE 和CDS 的调控 | 第68-72页 |
| ·神经元胞体分泌的生理意义 | 第72页 |
| 5. 结论 | 第7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3-84页 |
| 文献综述 | 第84-106页 |
| 突触前蛋白磷酸化对于突触囊泡释放的调控 | 第84-106页 |
| 1 突触囊泡释放是突触前可塑性的主要机制 | 第84-88页 |
| ·突触可塑性 | 第84-85页 |
| ·突触前囊泡释放机制 | 第85-88页 |
| ·囊泡释放对突触前可塑性的调控 | 第88页 |
| 2 蛋白激酶对于突触囊泡释放的调控 | 第88-93页 |
| ·参与突触囊泡释放的蛋白激酶 | 第88-89页 |
| ·蛋白激酶对于突触囊泡释放的调控 | 第89-93页 |
| 3 小结和展望 | 第93-96页 |
| ·突触囊泡释放是一个钙离子和蛋白激酶精细调控的过程 | 第94页 |
| ·新方法对于阐述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 第94-96页 |
| 4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