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反馈技术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公路隧道围岩位移反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特色 | 第16-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特色 | 第18-20页 |
| 第2章 隧道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 第20-3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气象条件 | 第20-21页 |
| ·地层岩性 | 第21-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3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 ·区域稳定性评价 | 第32-33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隧道工程围岩变形监测(TMS)技术研究 | 第36-52页 |
| ·监控量测项目 | 第37-43页 |
| ·新奥法及其主要特点 | 第37-39页 |
| ·监测项目与方法 | 第39-42页 |
| ·量测频率 | 第42-43页 |
| ·监测断面布置 | 第43-45页 |
| ·监测断面布置方案 | 第43页 |
| ·监测断面布置 | 第43-45页 |
| ·同心管式多点位移计位移监测 | 第45-52页 |
| ·常见多点位移计及TMS对比研究 | 第45-48页 |
| ·现场TMS制作与安装 | 第48-50页 |
| ·TMS现场量测及仪器保护 | 第50-51页 |
| ·改进TMS的工程亮点 | 第51-52页 |
| 第4章 雪峰山隧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第52-91页 |
| ·围岩表层监测资料分析 | 第52-82页 |
| ·地表下沉量测分析 | 第54-58页 |
| ·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量测分析 | 第58-82页 |
| ·围岩内部监测资料分析 | 第82-88页 |
| ·监控量测结果的应用 | 第88-91页 |
| ·在二次衬砌施作时间选择方面的应用 | 第88页 |
| ·在施工地质灾害预报方面的应用 | 第88-91页 |
| 第5章 隧道围岩监测信息反馈技术研究 | 第91-114页 |
| ·典型类比分析法 | 第91-96页 |
| ·典型类比分析法的提出 | 第91-92页 |
| ·基本观点、指导原则与计算模型 | 第92-93页 |
| ·方法要点 | 第93页 |
| ·隧道位移反分析程序BMP | 第93-96页 |
| ·BMP90程序应用 | 第96-99页 |
| ·数据准备 | 第96-97页 |
| ·数据输入 | 第97页 |
| ·程序运行 | 第97-99页 |
| ·雪峰山公路隧道位移反分析 | 第99-114页 |
| ·不同洞段地质条件及灾害统计 | 第99-110页 |
| ·典型断面位移反分析 | 第110-111页 |
| ·围岩分类调整 | 第111-114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114-117页 |
| ·主要工作成果 | 第114-115页 |
| ·认识与建议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 附表 | 第121-125页 |
| 附图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