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历史沿革 | 第9-13页 |
| ·传统的内部评级模式 | 第9-11页 |
| ·现代的内部评级模式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结构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新巴塞尔协议与内部评级理论 | 第16-26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 第16-20页 |
| ·产生背景 | 第16-17页 |
| ·三大支柱 | 第17-19页 |
| ·改进特点 | 第19-20页 |
| ·内部评级的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 ·内部评级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 ·内部评级的主体结构 | 第21-24页 |
| ·内部评级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天津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26-49页 |
| ·天津市商业银行概况 | 第26-32页 |
| ·组织机构 | 第27-28页 |
| ·经营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 ·风险管理体制 | 第29-32页 |
| ·内部评级的现状 | 第32-44页 |
| ·企业信用评级 | 第33-38页 |
| ·贷款五级分类 | 第38-44页 |
| ·内部评级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4-49页 |
| ·贷款风险分类与内部评级的区别 | 第44-45页 |
| ·发展内部评级的障碍 | 第45-49页 |
| 第四章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借鉴 | 第49-59页 |
| ·国外主要银行内部评级的基本结构 | 第49-50页 |
| ·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评级系统 | 第50-51页 |
| ·花旗银行内部评级系统 | 第50-51页 |
| ·花旗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 | 第51页 |
| ·瑞士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评级体系 | 第51-54页 |
| ·瑞士银行内部评级的基本步骤 | 第52-53页 |
| ·瑞士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 | 第53-54页 |
|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启示 | 第54-59页 |
| ·评级结构 | 第54-56页 |
| ·评级过程 | 第56-57页 |
| ·评级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系统开发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天津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 | 第59-71页 |
| ·基本框架 | 第59-60页 |
| ·评级模型的设计 | 第60-71页 |
| ·基本要素 | 第60-61页 |
| ·模型结构 | 第61-63页 |
| ·企业评级的改进 | 第63-65页 |
| ·债项评级的改进 | 第65-66页 |
| ·敞口评级的设计 | 第66-71页 |
| 第六章 天津市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体系的策略建议 | 第71-79页 |
| ·基本原则 | 第71-72页 |
| ·数据管理 | 第72-77页 |
| ·数据收集 | 第73页 |
| ·数据整合 | 第73-74页 |
| ·数据清洗 | 第74-75页 |
| ·数据反欺诈 | 第75-77页 |
| ·全面信贷管理机制 | 第77-79页 |
| ·内部评级与贷前分析 | 第77页 |
| ·内部评级与信贷审批 | 第77-78页 |
| ·内部评级与贷后管理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附件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