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我国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分析 | 第14-34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 ·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 | 第17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主体 | 第17-19页 |
| ·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 | 第17-18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主体 | 第18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社会监督控制主体 | 第18-19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配套制度 | 第19页 |
| ·施工图审查制度 | 第19页 |
| ·施工许可制度 | 第19页 |
| ·工程监理制度 | 第19页 |
| ·政府监督管理制度 | 第19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 第19-20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 第20-27页 |
| ·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 第20-24页 |
| ·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 第24-27页 |
|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27-34页 |
| ·面临的形势 | 第27-2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 第3章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分析与借鉴 | 第34-47页 |
|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 第34-41页 |
| ·美国的监督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 ·德国的监督管理模式 | 第35-37页 |
| ·英国的监督管理模式 | 第37-38页 |
| ·法国的监督管理模式 | 第38-40页 |
| ·新加坡的监督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41-44页 |
|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 第41-42页 |
| ·发达的工程咨询业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 | 第42-43页 |
| ·高效的政府服务职能 | 第43-44页 |
| ·对我国的借鉴 | 第44-47页 |
| 第4章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完善 | 第47-54页 |
| ·完善我国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的总体思路 | 第47-49页 |
| ·政府的宏观和间接监督管理 | 第47页 |
| ·以人为本的监督管理 | 第47-48页 |
| ·实施全面质量监督管理 | 第48页 |
| ·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 第48页 |
| ·与国际惯例接轨 | 第48-49页 |
| ·依法监督 | 第49页 |
| ·完善我国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的具体措施 | 第49-54页 |
| ·转变质量监督管理理念 | 第49页 |
| ·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政府职能 | 第49-50页 |
| ·由无区别监督向差别化监督转变 | 第50-51页 |
| ·由定点监督向巡查监督转变 | 第51页 |
| ·收费检测机构与监督机构分离 | 第51-52页 |
| ·大力发展工程咨询业 | 第52页 |
|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 ·政府投资工程采用不同的监督管理方式 | 第53-54页 |
| 第5章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评价体系 | 第54-80页 |
| ·评价的内涵及目的 | 第54-55页 |
| ·评价的内涵 | 第54页 |
| ·评价的目的 | 第54-55页 |
| ·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 第55-59页 |
| ·政府监督管理主体质量行为评价 | 第55页 |
| ·社会监督控制主体质量行为评价 | 第55-57页 |
| ·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评价 | 第57-59页 |
| ·工程实体的抽查质量评价 | 第59页 |
| ·评价的组织 | 第59-60页 |
| ·评价的实施 | 第59页 |
| ·评价的执行 | 第59-60页 |
| ·评价方法 | 第60-67页 |
| ·建立因素集 | 第60-61页 |
| ·确定权重集 | 第61-65页 |
| ·建立评价集 | 第65页 |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 ·确定评价结果 | 第67页 |
| ·评价结果的运用 | 第67页 |
| ·案例分析 | 第67-80页 |
| ·建立因素集 | 第68页 |
| ·确定权重集 | 第68-76页 |
| ·建立评价集 | 第76页 |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6-78页 |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8页 |
| ·确定评价结果 | 第78-79页 |
| ·评价结果的运用 | 第79-80页 |
| 第6章 政府投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探讨 | 第80-96页 |
|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第80页 |
| ·推行项目代建制的出发点 | 第80-81页 |
| ·项目代建制在试点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81-82页 |
| ·项目代建制的完善 | 第82-83页 |
|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 第83-84页 |
|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84页 |
| ·灰色聚类决策在代建单位评选中的应用 | 第84-96页 |
| ·代建单位评选的指标体系 | 第85-86页 |
| ·灰色聚类决策模型 | 第86-90页 |
| ·案例分析 | 第90-96页 |
| 结论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