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引言 | 第10页 |
·纳他霉素概述 | 第10-18页 |
·发现与命名 | 第10-11页 |
·纳他霉素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纳他霉素的结构特性 | 第11-12页 |
·纳他霉素的活性与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纳他霉素的抑菌作用 | 第13-14页 |
·纳他霉素的特点 | 第14-16页 |
·安全性研究 | 第16页 |
·纳他霉素的应用情况 | 第16-18页 |
·世界各地的法规 | 第16页 |
·纳他霉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纳他霉素在医疗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纳他霉素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及其特征 | 第18页 |
·纳他霉素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纳他霉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纳他霉素合成基因簇及其功能 | 第20-22页 |
·纳他霉素内酷环的形成 | 第22-23页 |
·纳他霉素的修饰基因 | 第23-25页 |
·纳他霉素检测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生物检测法 | 第25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5-2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6页 |
·比色分析法 | 第26-27页 |
·元素分析法 | 第27页 |
·菌种选育策略 | 第27-31页 |
·诱变育种背景 | 第27-28页 |
·基因重组育种背景 | 第28-30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 | 第28-30页 |
·各种突变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随机筛选 | 第30页 |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本文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7页 |
·菌种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3-35页 |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35-36页 |
·相关溶液 | 第36-37页 |
·培养条件 | 第37页 |
·斜面培养 | 第37页 |
·平板培养 | 第37页 |
·种子培养 | 第37页 |
·发酵培养 | 第37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和计数 | 第37-38页 |
·菌种保藏 | 第38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38-39页 |
·菌体培养及预处理 | 第38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8-39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9页 |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 | 第39页 |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计算 | 第39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39-40页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39-40页 |
·紫外线灭活 | 第39页 |
·热灭活 | 第39-40页 |
·原生质体融合和再生 | 第40页 |
·原生质体融合率的计算 | 第40页 |
·紫外线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40页 |
·链霉素 MIC的确定 | 第40页 |
·菌种生化特性检测方法 | 第40-43页 |
·pH值的测定 | 第40-41页 |
·菌丝体干重(DCW)的测定 | 第41页 |
·糖的测定 | 第41-42页 |
·可溶性氨基氮的测定 | 第42-43页 |
·纳他霉素的分析方法 | 第43-47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43-44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4页 |
·流动相和流速的确定 | 第44-4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发酵液中纳他霉素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 第47-56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48-53页 |
·褐黄孢链霉菌的种子液生长曲线 | 第48-50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0-51页 |
·甘氨酸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51页 |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1-52页 |
·溶菌酶作用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2页 |
·溶菌酶作用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磷酸二氢钾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53页 |
·水解酪蛋白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L-脯氨酸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54页 |
·种子来源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的融合和再生 | 第56-62页 |
·引言 | 第56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 第56-57页 |
·双亲灭活 | 第56-57页 |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 第57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57-61页 |
·融合剂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57-61页 |
·PEG相对分子质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PEG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58页 |
·融合温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融合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59页 |
·无机离子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选育纳他霉素高产菌株 | 第62-67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63-66页 |
·出发菌株的选择与纯化 | 第63页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63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纯化 | 第63页 |
·菌种的诱变处理 | 第63-65页 |
·紫外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64-65页 |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 第65页 |
·链霉素抗性菌株的选育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基因组重排育种 | 第67-72页 |
·引言 | 第67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株的基因组重排育种 | 第67-70页 |
·多亲本循环原生质体融合 | 第67-68页 |
·基因组重排高产纳他霉素菌株的选育 | 第68-69页 |
·高产重排菌株 GS-74与出发菌株 SG-1的菌落形态比较 | 第69页 |
·重排菌株 GS-74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69-70页 |
·重排菌株 GS-74的生化特性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