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板论文

自承式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性能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9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叠合结构介绍及工程背景第8-14页
  1.2.1 叠合结构的概念第8-9页
  1.2.2 叠合结构的特点第9-10页
  1.2.3 国外叠合结构的发展第10-12页
  1.2.4 国内叠合结构的发展第12-14页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1 叠合结构的研究背景第14页
  1.3.2 国内外叠合结构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9页
  1.4.1 钢筋桁架叠合板的简介第15-17页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4.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研究第19-35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19-21页
 2.3 试验方案及量测内容第21-25页
  2.3.1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现浇板量测内容第21-22页
  2.3.2 加载方案第22-23页
  2.3.3 加载程序第23-24页
  2.3.4 试验过程第24-25页
 2.4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施工阶段试验结果及简单分析第25-28页
  2.4.1 试验现象描述第25-26页
  2.4.2 试验现象分析第26-28页
 2.5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使用阶段试验结果及简单分析第28-34页
  2.5.1 试验现象描述第28-31页
  2.5.2 试验现象分析第31-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公式研究第35-59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截面抗弯刚度的概念第35-37页
 3.3 已有叠合结构预制构件短期刚度的研究第37-42页
  3.3.1 我国规范中叠合结构的刚度公式第37-40页
  3.3.2 基于回归分析提出的刚度公式第40-41页
  3.3.3 其他研究成果提出的预制构件刚度公式第41-42页
 3.4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研究第42-48页
  3.4.1 本文方法分析思路第42页
  3.4.2 本文提出几种刚度计算方法第42-48页
 3.5 本文提出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公式的验证第48-52页
  3.5.1 运用刚度公式计算预制构件挠度的计算步骤第48-49页
  3.5.2 算例第49-52页
 3.6 预制构件短期刚度的ANSYS有限元分析第52-57页
  3.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4页
  3.6.2 预制构件受弯变形的有限元计算分析第54-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叠合后刚度、极限承载能力及设计建议第59-70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叠合后构件短期刚度计算方式的探讨第60-64页
  4.2.1 混凝土规范中叠合后结构的刚度公式第60-62页
  4.2.2 基于“平行关系”提出的刚度公式第62页
  4.2.3 本课题试验中正常使用阶段叠合后试件短期刚度计算方法第62-63页
  4.2.4 规范中叠合后构件短期刚度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第63-64页
 4.3 叠合后构件极限承载能力的探讨第64-67页
  4.3.1 叠合构件极限承载能力的研究及计算方法第64-65页
  4.3.2 叠合板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第65-67页
 4.4 叠合面抗剪能力分析第67页
 4.5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单向板施工及设计建议第67-69页
  4.5.1 施工阶段第67-68页
  4.5.2 正常使用阶段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本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第70-71页
 5.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投资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与创新--对老挝水泥公司的文化整合与创新实践研究
下一篇: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