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叠合结构介绍及工程背景 | 第8-14页 |
1.2.1 叠合结构的概念 | 第8-9页 |
1.2.2 叠合结构的特点 | 第9-10页 |
1.2.3 国外叠合结构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4 国内叠合结构的发展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叠合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3.2 国内外叠合结构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9页 |
1.4.1 钢筋桁架叠合板的简介 | 第15-17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9-21页 |
2.3 试验方案及量测内容 | 第21-25页 |
2.3.1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现浇板量测内容 | 第21-22页 |
2.3.2 加载方案 | 第22-23页 |
2.3.3 加载程序 | 第23-24页 |
2.3.4 试验过程 | 第24-25页 |
2.4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施工阶段试验结果及简单分析 | 第25-28页 |
2.4.1 试验现象描述 | 第25-26页 |
2.4.2 试验现象分析 | 第26-28页 |
2.5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使用阶段试验结果及简单分析 | 第28-34页 |
2.5.1 试验现象描述 | 第28-31页 |
2.5.2 试验现象分析 | 第31-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公式研究 | 第35-5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截面抗弯刚度的概念 | 第35-37页 |
3.3 已有叠合结构预制构件短期刚度的研究 | 第37-42页 |
3.3.1 我国规范中叠合结构的刚度公式 | 第37-40页 |
3.3.2 基于回归分析提出的刚度公式 | 第40-41页 |
3.3.3 其他研究成果提出的预制构件刚度公式 | 第41-42页 |
3.4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研究 | 第42-48页 |
3.4.1 本文方法分析思路 | 第42页 |
3.4.2 本文提出几种刚度计算方法 | 第42-48页 |
3.5 本文提出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构件刚度公式的验证 | 第48-52页 |
3.5.1 运用刚度公式计算预制构件挠度的计算步骤 | 第48-49页 |
3.5.2 算例 | 第49-52页 |
3.6 预制构件短期刚度的ANSYS有限元分析 | 第52-57页 |
3.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3.6.2 预制构件受弯变形的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54-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叠合后刚度、极限承载能力及设计建议 | 第59-70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叠合后构件短期刚度计算方式的探讨 | 第60-64页 |
4.2.1 混凝土规范中叠合后结构的刚度公式 | 第60-62页 |
4.2.2 基于“平行关系”提出的刚度公式 | 第62页 |
4.2.3 本课题试验中正常使用阶段叠合后试件短期刚度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4.2.4 规范中叠合后构件短期刚度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63-64页 |
4.3 叠合后构件极限承载能力的探讨 | 第64-67页 |
4.3.1 叠合构件极限承载能力的研究及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3.2 叠合板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65-67页 |
4.4 叠合面抗剪能力分析 | 第67页 |
4.5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单向板施工及设计建议 | 第67-69页 |
4.5.1 施工阶段 | 第67-68页 |
4.5.2 正常使用阶段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本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70-71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