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一) 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情况 | 第12页 |
| (二) 中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情况 | 第12-18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创业与创业教育概述 | 第21-27页 |
|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一) 创业的含义 | 第21-22页 |
| (二) 创业教育的概念 | 第22-23页 |
| (三)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 | 第23-24页 |
| 二、创业教育的本质 | 第24-27页 |
| (一) 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 | 第24-25页 |
| (二) 创业教育与择业教育 | 第25页 |
| (三)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7-37页 |
|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7-32页 |
| (一)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 (二)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9-32页 |
| 二、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32-37页 |
| (一)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 (二)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 第33-37页 |
| 第四章 基于美国成功创业教育案例的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 | 第37-46页 |
|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 | 第37-39页 |
| (一) 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 | 第37页 |
| (二)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 | 第37-39页 |
| (三) 康奈尔大学的创业教育 | 第39页 |
| 二、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 | 第39-46页 |
| (一)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比较 | 第40-41页 |
| (二)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 第41-42页 |
| (三)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 第42-43页 |
| (四)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 | 第43-45页 |
| (五)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比较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 第46-55页 |
|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 | 第46-49页 |
| (一) 强劲的动力机制:市场导向的发展 | 第46页 |
| (二) 完善的运行机制:完备的组织和人力物力基础 | 第46-48页 |
| (三) 有力的保障机制:全方位保障条件的构建 | 第48-49页 |
| 二、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建议 | 第49-50页 |
| (一) 正确定位政府支持 | 第49页 |
| (二) 构建内外部联盟,使社会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后盾 | 第49-50页 |
| (三) 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 第50页 |
| (四) 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拓展经费筹集渠道 | 第50页 |
|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第50-55页 |
| (一) 树立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 第50-51页 |
| (二) 完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 | 第51-52页 |
| (三)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52页 |
| (四) 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 (五) 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