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 ·黄芩资源与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 ·黄芩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 ·浸提过程动力学 | 第16-18页 |
|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浸提方法及工艺 | 第18-23页 |
| ·黄芩及其浸提物抑菌活性研究及应用 | 第23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黄芩黄酮浸提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26-49页 |
|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 | 第26-33页 |
| ·以Fick第一定律为基础的模型 | 第27-29页 |
| ·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模型 | 第29-33页 |
| ·黄芩黄酮的浸提试验 | 第33-40页 |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 ·黄芩颗粒粒径的确定 | 第33页 |
| ·黄芩原料含水率的测定 | 第33页 |
| ·黄芩粉饱和吸溶剂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 ·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测定 | 第34-36页 |
| ·黄芩黄酮浸提剂的确定 | 第36页 |
| ·黄芩黄酮浸提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36-37页 |
| ·黄芩黄酮浸提试验结果 | 第37-40页 |
| ·黄芩黄酮浸提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40-46页 |
| ·黄芩黄酮表观扩散速率常数F与颗粒粒径r和浸提温度T的关系 | 第40-43页 |
| ·C_0,与T、r和(M-P)之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 ·(C_∞-C_0)与T、r和(M-P)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 ·黄芩黄酮浸提过程动力学方程 | 第46页 |
| ·黄芩黄酮浸提过程动力学方程的检验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黄芩中4种主要黄酮常规回流浸提工艺优化研究 | 第49-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49-50页 |
| ·测定方法 | 第50页 |
| ·试验设计 | 第50-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6页 |
|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7页 |
| ·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黄芩黄酮微波辅助浸提工艺优化研究 | 第67-94页 |
| ·引言 | 第67-70页 |
| ·微波及其加热原理 | 第67-68页 |
| ·微波加热特点 | 第68-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70-71页 |
| ·测定方法 | 第71页 |
|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 第71-74页 |
| ·黄芩颗粒的显微分析 | 第74页 |
|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92页 |
| ·设定微波功率值下不同浸提剂的温度响应规律 | 第75页 |
| ·不同微波功率设定下50%乙醇水溶液的温度响应规律 | 第75-76页 |
| ·微波辅助浸提与常规回流浸提结果的比较 | 第76-79页 |
| ·单因素微波辅助浸提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 ·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微波辅助浸提结果分析 | 第82-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五章 不同黄芩浸提物的抑菌效果初探 | 第94-10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 ·试剂、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95页 |
|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 ·考察指标 | 第97页 |
| ·评价指标 | 第9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7-99页 |
| ·不同黄芩浸提物体外抑菌实验 | 第97-98页 |
| ·黄芩浸提物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及鸡白痢防治实验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 ·建议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