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塔烟气脱硫技术及机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我国SO_2污染简况 | 第14-16页 |
|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外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 ·常用烟气脱硫技术介绍 | 第18-22页 |
|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8-20页 |
|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20-21页 |
|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21-22页 |
| ·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5-34页 |
| ·菌种及气源 | 第25页 |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 ·二氧化硫监测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 ·碘量法测定二氧化硫原理 | 第27页 |
| ·分析仪器 | 第27页 |
| ·试验试剂 | 第27-28页 |
| ·采样方法 | 第28页 |
| ·采样过程 | 第28-29页 |
| ·结果计算 | 第29页 |
| ·菌种计数方法 | 第29-30页 |
| ·基本原理 | 第29页 |
| ·操作步骤 | 第29-30页 |
|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K_2Cr_2O_7法测定铁离子浓度原理 | 第30页 |
| ·试验试剂 | 第30-31页 |
| ·测定步骤 | 第31页 |
| ·SO_4~(2-)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 ·铬酸钡光度法测定SO_4~(2-)浓度原理 | 第31-32页 |
| ·试验试剂 | 第32页 |
| ·测定步骤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菌种的培养分离及其特性 | 第34-42页 |
| ·菌种的培养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 ·菌种来源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菌种的增殖培养 | 第34-35页 |
| ·菌种分离 | 第35页 |
| ·氧化亚铁硫杆菌特性研究 | 第35-40页 |
| ·菌株的观察 | 第36页 |
| ·生长曲线 | 第36-38页 |
| ·培养基的酸碱度 | 第38页 |
| ·菌体的生长温度 | 第38-39页 |
| ·菌株的分离特征 | 第39-40页 |
|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响应模型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 第42-56页 |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挂膜 | 第42-43页 |
| ·填料的选择 | 第42页 |
| ·菌种的挂膜 | 第42-43页 |
| ·进气S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进气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脱硫效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45-47页 |
|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Fe~(3+)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 ·脱硫效率与填料的关系 | 第51-53页 |
| ·SO_4~(2-)浓度与脱硫效率的关系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脱硫机理 | 第56-66页 |
| ·二氧化硫的物理吸收 | 第56-57页 |
| ·铁离子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去除 | 第57-59页 |
| ·菌体和铁离子体系对二氧化硫的脱出 | 第59-60页 |
| ·菌体氧化Fe~(2+)为Fe~(3+)的动力学 | 第60-65页 |
| ·Fe~(2+)对反应抑制作用 | 第60-61页 |
| ·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