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强和外源蔗糖对‘洛阳红牡丹花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摘要 | 第1-9页 |
| 1.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花色的研究历史 | 第9页 |
| ·花色的研究内容 | 第9-17页 |
| ·花色素概述 | 第9-10页 |
|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关键酶 | 第11-12页 |
| ·花色的基因工程 | 第12-13页 |
| ·花色基因的种类和克隆 | 第12-13页 |
| ·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操作方法 | 第13页 |
| ·影响花色表现因素的研究 | 第13-15页 |
| ·色素的数量效应 | 第13-14页 |
| ·细胞内pH值的影响 | 第14页 |
| ·金属络合物的影响 | 第14页 |
| ·共色作用 | 第14-15页 |
| ·花瓣细胞形状的影响 | 第15页 |
| ·栽培条件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光照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糖源的影响 | 第16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花色的分析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17页 |
| ·花色素苷试样的制备 | 第17页 |
| ·花色素的制备 | 第17页 |
| ·色谱法 | 第17-18页 |
| ·纸层析 | 第17页 |
| ·薄层层析 | 第17-1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页 |
| ·光谱法 | 第18-19页 |
| ·牡丹花色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2.引言 | 第19-20页 |
| 3.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试验时间和环境条件 | 第20页 |
| ·试验设计及处理 | 第20-21页 |
| ·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 ·‘洛阳红’牡丹材料的采摘 | 第21页 |
| ·‘洛阳红’牡丹花色素苷样品的提取和种类的确定 | 第21页 |
| ·‘洛阳红’牡丹花色素苷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 ·‘洛阳红’牡丹花色素种类的确定 | 第22页 |
| ·‘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洛阳红’牡丹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 ·光合日变化 | 第22页 |
| ·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22-23页 |
| ·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 4.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 ·‘洛阳红’牡丹花色素苷种类的确定 | 第23页 |
| ·‘洛阳红’牡丹的花色素种类的确定 | 第23-24页 |
| ·遮荫对‘洛阳红’牡丹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喷施蔗糖和遮荫对‘洛阳红’牡丹花色的影响 | 第27-28页 |
| ·遮荫对‘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外施蔗糖对‘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对全光照下‘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影响 | 第29-30页 |
| ·对50%光照下‘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影响 | 第30-31页 |
| ·对20%光照下‘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影响 | 第31-32页 |
| ·‘洛阳红’牡丹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 ·遮荫对‘洛阳红’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第32-33页 |
| ·胞间CO_2浓度(Ci)日变化 | 第33页 |
| ·气孔导度(Gs)日变化 | 第33-34页 |
| ·喷施蔗糖对‘洛阳红’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第34页 |
| ·胞间CO_2浓度(Ci)日变化 | 第34页 |
| ·气孔导度(Gs)日变化 | 第34-35页 |
| ·遮荫对‘洛阳红’牡丹光合作用季节年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 5.小结与讨论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47页 |
| 图版 | 第47页 |